关于【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下雨 科学解释,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江浙沪为何频频下雨?太阳因何流浪?真相只有一个!
- 2、为什么会下雨
1、江浙沪为何频频下雨?太阳因何流浪?真相只有一个!
长三角连续降雨一整月,网友调侃江浙沪从“包邮区”变成了“包雨区”。
“受害”人民不由发出灵魂质问:地球都还没开始流浪,太阳就忍不住先去流浪了吗!
一些网友开始组团“种太阳”,一天循环七十二遍歌曲《种太阳》。
2月24日,在“全民种太阳”的感召下,太阳终于在江浙沪地区短暂回归,让江浙沪人民顿时老泪纵横,朋友圈和微博都是“喜提太阳”的南方人民。
同在长江一线的武汉也无法幸免。
是网友种太阳成功了吗?
并没有。
下雨天它或许会迟到,但永不缺席!
根据中央气象台降水预报图显示,2月26日20时至27日20时,黄淮西部和东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西藏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西藏东南部、江南北部和广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江西北部局部暴雨(50~60毫米)。
那么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南方为什么会遭遇多年罕见的连续阴雨天气?这究竟是谁在搞鬼呢?
今日,一名网友@草图君终于发现太阳缺席原因。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太阳被华晨宇吃了,已经化成雨了。
不好意思,重来一遍。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因为今年有南方赶不走(广东人抿嘴一笑),北方匀不到的强大水汽(不然你以为北京为什么就飘了那么两片雪)。
北京敷衍的雪
而这波异常丰富的水汽的来源,主要和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强大的南支槽
首先,它和青藏高原南侧不断生成的南支槽有关。
那么什么是南支槽呢?
南支槽其实是一种天气系统,是冬半年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压槽。
通俗一点讲,南支槽大多起源于地中海、里海和阿拉伯海一带,当冬半年西风带南扩时,受到地形影响,它们会遇到青藏高原“分叉”,高原北侧便形成了北支槽,南侧就形成了南支槽。
这个槽,往往是我国冬季降水的关键,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之一。
南支槽一年四季均有出现,尤以冬半年出现最为频繁,南支槽出现后,便会造成大雨、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恶劣天气。
在2018年年末,印度一带产生了一个强大的气旋。
云系庞大,携带着大量水汽。
通常情况下,这波水汽会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而滞留在印度地区。
但是今年冬天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南支槽,在这个强大的气旋和南支槽的共同“努力”下,它们成功翻越了喜马拉雅山脉,到达了我国南方地区。
世界屋脊都翻过了,接下来的地形对于气流来说就是一马平川的小意思了。
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导致南方地区雨雪天气普遍增多。
比如,今年青藏高原出现了高强度降雪,常年晴天的“日光城”拉萨也出现了暴雪天气;近期在广东地区甚至出现了冰雹天气。
在此之后,随着南支槽的向东移动,逐渐到达了安徽和浙江等地区。
由于此地冬季的水汽本来较少,这一次水汽输送便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水汽来源,于是江浙地区像一块海绵一样卯足了劲吸食着这波水汽,从而造成今年南方地区阴雨连绵的情况。
相比于南方的阳光难求,北方恰好相反。
由于南支槽一直在向东推进,而并没有向北推进,这就导致今年冬天北方水汽缺少。
于是今年冬天出现了“南方都下雪了,华北和东北一雪难求”的怪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来临
本次强降雨还可能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很大的关系。
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表温度不规则周期性波动的一种现象,它通常表现为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偏高。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 不仅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 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全球其他地区天气并引发气象灾害。
今年一月份,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道,进入二月份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非常高。
对我国而言,厄尔尼诺初期会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暖冬,持续到次年,北方地区便会出现高温和干旱天气,在东北地区出现“冷夏”,而南方地区则会较大概率发生暴雨和洪涝灾害。
由于中国东部是面向太平洋的季风区,所以愈发强烈的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和伤害格外大。
因此,近期全国降水频繁,可能也与“厄尔尼诺”有关。
在厄尔尼诺发生之年,太平洋西部地区的水汽活动会非常频繁,有利于水汽向我国南方不断的输送,这也是造成南方阴雨持续的原因。
总体来看,今年冬天北方雨雪天气偏少,而南方持续多雨,也符合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按照当前趋势来看,2019会是一个厄尔尼诺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弱度的厄尔尼诺,所造成的气候影响不会太严重。
而且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的个数均会减少(广东人又抿嘴一笑),也算是有来有回地弥补一下。
南方未来半年至少还有4个雨季?
最近“南方未来半年至少还有4个雨季”的话题在网络上得到高度关注。
话题君表示这次的降雨只是个开始,因为江浙沪人民很快就会发现,接下来到了三月就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往后到了清明,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再往后就是“黄梅时节家家雨”。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年轻人,不要忘了还有七八月的台风暴雨在觊觎着这片土地。
按此算法,南方未来这半年至少将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下雨!
对此,专家表示:气象上并没有这样的四个“雨季”之称。
“南方的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会出现一些阴雨天气,但不能概括成整个南方地区将遭遇四个雨季。3月至5月上旬,是江南春雨期。4月至6月中上旬,是华南前汛期,随后雨带北抬,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期,华南6月下旬进入后汛期到9月至10月(台风等东风带系统降雨),5月至10月是云南的雨季。”
所以放心吧,总会有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过天晴的时候!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地球知识局”、“中国之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出品: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微平台
文字/北京科技报社 吴彤
新媒体编辑/吴彤
2、为什么会下雨
简要回答
雨形成的原因:陆地上的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小水滴,数量众多的小水滴组合成云,小水滴在云层里互相碰撞,然后再组成大水滴,重量托不住的时候就变成了雨,再降落的到地面。
天上会下雨,相信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可是天上下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呢?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下面让我们共同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温度越来越低最后形成雨点下降。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化学式H2O),有少量二氧化硫(化学式SO2)、二氧化氮(化学式NO2),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因闪电造成),还有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杂质和浮尘。
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本文关键词:为什么会下雨幼儿解释,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下雪原因,为什么会下雪简单回答,为什么会下雨 科学解释。这就是关于《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下雨 科学解释(江浙沪为何频频下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