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什么是“中国”| 一个历史上争论千年的问题,你能否回答?
-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
1、什么是“中国”| 一个历史上争论千年的问题,你能否回答?
1963年8月,陕西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的一场大雨,将一户陈姓人家的屋后的土崖,冲出个大土包。陈家人担心这个土包会掉下来砸伤人,就搭起梯子,想用镢头把它挖掉。
不料,没挖几下,土包就顺着土崖滚落下来。
出人意料的是,大土包破碎后竟从里边露出一件青铜尊。
在古代,“尊”原本是装酒的容器,上面的大肚子用来装酒。当然,古人还没有奢侈到用如此大的青铜尊来喝酒的地步。
在古时候,这种大型青铜尊是祭祀活动用的。
图 | 镇国之宝——何尊
古代的生产水平十分有限,制作这种大型青铜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青铜的熔浆在灌入模具时会迅速地冷却。如果青铜器太大的话,后面的还没灌完,前面的已经冷却了。
冷却不均会导致青铜器出现裂纹、甚至断裂。
商周时代的工匠,到底是使用什么技术制造出如此大型精致的青铜器,至今还没有破解。
陈姓农民发现了这件青铜尊,没有在意,清理干净泥土后,顺手就把它放在屋里装粮食用了。
后来,陈家因为手头紧,便将这个青铜器当做破铜烂铁,卖给了废品回收站。
一个改写“中国”历史的发现
1965年9月的一天,一位宝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听说废品收购站收了件古代青铜器,就前去查看,到了回收站后,认出了这青铜器是件周代青铜尊,就将其收购。
十年后,在这尊铜器要被日本借去展览之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装箱检查时,发现了这青铜尊底部有122个字的铭文。
图 | 何尊
读了这122字铭文后,马承源激动的说道:“这是一件镇国之宝啊!”
这事儿可大了,这青铜尊不能出国了。
图 | 何尊铭文拓片
怎么回事呢?
这篇铭文讲的是周代建造王城的事,记载了一个叫“何”的人,后来这个尊就被命名为“何尊”。
何尊成为国宝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铭文中有四个震动史学界的字:“宅兹中国”,这刷新了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可以说,何尊的铭文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图 |何尊铭文拓片的译文
我们现代人,对于“中国”一词非常熟悉,她代表我们的国家,是我们“中国人”身份的归属;但是,对于古人来说,“中国”一词的概念可就不大好说清了。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是一个被反复争论的概念。
最早的“中国“
何尊用铭文刻的“宅兹中国”,意思就是住在中国。
与我们现代人对“中国”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在古代,“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中央,而是文明的中央。
那么,文明与野蛮又是怎么划分的呢?答:周礼。
图 | 周礼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周代以前,古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天。人们敬畏天,祭拜天,挖空心思想知道老天对天下苍生是如何想的,就是所谓的天命。
到了周代,有智者提出了一套新的天命观:
天命常变,因为纣王残暴,所以殷商被天所弃。周文王爱护百姓,所以上天助武王伐纣。
这是,天的意志首次跟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周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社会制度,就是周礼。
图 | 孔子文化节仿周礼祭奠
周礼就是一套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规矩,晚辈见到尊长要行礼,臣子见到君王要叩拜,逢年过节祭天祭祖等。
如果以我们当代人的观点看,这一套礼制太形式主义,可在古代这套制度可十分先进。
礼制的本质,是通过道德的手段,为社会提供一套新秩序。它比天命更被人们接受,也是比暴力更高效的统治手段。
周人对于文明的理解,就是是否遵从周礼。而且周人认为,天下人都应该行周礼。周王朝所在的中原地区,就应该是文明的中心。
所以,最早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的文明。
一个封闭的人是意识不到“自我”存在的,只有在与外界接触时,才会产生和强化“自我”的意识,国家和文明也是一样。
近千年,在危机中的反思,不断塑造新的“中国”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刻意谈论“中国”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但是,在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到焦虑时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人们会问:“中国”到底是什么?
图 | 中国的山水画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关于“什么是中国”的大辩论。这三次大辩论,都发生在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的非常时期。
外部的压力使人们对国家命运产生焦虑,进而引发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思,正是这三次关于“什么是中国”的反思迭代,塑造了我们对今日“中国”的认知。
宋代的“华夷之辩”
赵宋王朝虽然身居中原,但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汉唐不同,周围可谓是强敌林立,辽、金、西夏、蒙古都先后对其虎视眈眈。
图 |强敌环绕的北宋王朝
这种外部的威胁,不只是体现在军事上,文化上的竞争,更令宋人担忧。
横跨长城南北的辽和金,都奉行了汉唐文化,自诩为正统王朝。这就引发了宋代士人们对“中国”这个词的思考。
北宋时期,石介的《中国论》和欧阳修的《正统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石介在《中国论》中就“华夷之辩”的主题进行论述,正如他说,文明的中国应该是奉行礼乐的,披发文身的是野蛮的夷狄,如果中国人和夷狄混杂而居,文化上也将混杂,中国将不再是中国。所以,必须将中国和夷狄分开,最急迫的是抵制外来的佛教,因为佛陀本是夷人。
欧阳修的《正统论》主要论述历代王朝谁是正统,谁是异端,政治目的很明显,就是证明大宋才是代表中国的正统王朝。
图 | 欧阳修画像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石介就是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啊。但是,回到历史中,他其实代表着宋朝上下的普遍社会情绪。
宋朝与身前的汉唐王朝不同,汉唐王朝都是世界帝国,东亚大陆其他族群都认可汉唐王朝的地位,而宋朝却始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不但被金人赶到了长江以南,最后连偏安一隅的南宋也被蒙古人给灭了。
在这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下,民族意识能不觉醒吗?
关于“什么是中国?”的争论,在南宋灭亡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崖山之后无中国”这种说法甚为流行。
明末清初:初次认识世界的中国
今天的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世界有七大洲,有很多不同国家,中国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员。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只有一个“天下”。
所谓“天下”,就是中国和四周的夷狄。
对于世界的认识,古人们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只有从商人和旅行者那里得到的一些口耳相传的片段。
图 | 山海经插图
比如《山海经》就是用这些片段信息,再加上一些主观想象,整理出来的一套神话故事。
还有明代有个《三才图会》,里面混杂了小人国、长人国这样的传说。
由此可见,古人对世界的了解,主要还是通过想象。
直到明末,一个意大利传教士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点。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在广东开始了他的传教活动。
1584年,利玛窦制作并印刷的一部反映世界地理格局的《山海舆地全图》,在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巨大轰动。
图 | 利玛窦展示《山海舆地全图》
《山海舆地全图》描述的地理格局和今天的地图类似,对当时明朝人的世界观的冲击,可谓是天崩地裂。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知识,传承上千年的“天下”世界观开始逐渐瓦解。
人们开始知道,世界并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体系。
图 | 山海舆地全图
明朝推翻了蒙元,人们重拾了从“崖山之战”中丢失的民族信心。
但是,随着“天下”的认识体系瓦解,以及满清的崛起,“谁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的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次争夺中国文化正统地位的,是日本和朝鲜。
明朝时期,大明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使者来华会记录笔记,叫通常叫《朝天录》,就是朝拜天子的意思。
但是,清朝时期,朝鲜使节的笔记改为了《燕行录》,已经没有朝拜天子之意了。
朝鲜人对自己仍然身着大明的衣冠十分自豪,他们觉得清朝的风俗习惯已经不是华夏了,华夏文化在朝鲜保存的才是最纯粹的。因此,朝鲜在文化上要高于满清。
图 | 朝鲜服饰
再看日本,日本人的衣冠也是保留了汉唐文化传统,看到剃发易服的中国人,自然会有文化优越感。
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也将很快上升到了政治上。
近现代中国——国家民族的觉醒
近现代史上,日本针对中国的研究,可谓比我们自己人还积极。
清末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进攻中国东北时,到处张贴一个布告,叫《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主要内容是说清朝的统治很残暴,我们是来帮助你们汉人反清复明的,所以不要反抗,跟随我们一起推翻清朝吧。
图| 日本人张贴“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
这个布告还挺有用,不少中国人都跑来欢迎他们。
你看,当时的中国人毫无国家民族的概念,觉得甲午战争只是日本的清政府之间的战争,和他们毫无关系。
辛亥革命前,关于如何建立近代中国的问题,分为两派: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在汉人居住的内地十八省上建立纯汉人中国,边疆领土任其去留。某些亲日的革命派甚至提出,将东北、蒙古等土地送给日本,中国在长城内建国。
图| 章太炎
另外以杨度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完整地继承满清的疆域领土,包括东北、蒙古、新疆、西藏。
如果按照章太炎的说法,革命后,东北马上会被日本占领,蒙古和新疆被俄国抢走,西藏被英国拿走,其他没瓜分到土地的列强会一拥而上,瓜分汉族地区。
这样,中国就彻底完了。
革命者逐渐意识到,中国绝不能等同于中原,中华民族也不等于汉族。必须以清朝的政治框架为基础,重新定义中国和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包含汉、满、蒙、回、藏的新的国家。
所以,武昌起义后,革命者在南京组建了临时参议院,制定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图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内容注明,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在22行省之列)。宪法里特别注释了,国民全体包括了汉、满、蒙、回、藏的所有人。
这就是著名的“五族共和”说法的来历。
满、蒙、回、藏的人其实并没有代表参加宪法的修订,他们不认《临时约法》怎么办?
这时候,满清的《清帝退位诏书》就为中华民国提供了又一个法统的正当性。
图 | 清帝退位诏书
满、蒙、回、藏如果坚持认为自己效忠大清,那么就要势必服从皇帝的诏书。因此,有了《清帝退位诏书》,满、蒙、回、藏即便不认南京政府的账,也必须要承认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民族意识逐渐在社会中觉醒,在抗战时期到达了最高峰。
达文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站在更高的格局,以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为基础,团结了我们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民族。
图 |各个民族团结一心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口中的“中国”,是一个包含56个民族的大家庭。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于他将民族主义的构建属性挑明:人的第一层身份是阶级身份,其他身份是从属性质的。这样既承认了民族间的差异性,又在阶级政治上确保了他们的统一性。
这一刻的“中华民族”,开创了具有包容性的普世民族主义,相比于狭义的民族主义,是站在更高层次的视野格局。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
简要回答
狭义方面的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不同的民族因为文化、习惯、风俗等问题的不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通常被分为广义上的问题和狭义上的问题,那么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什么。
详细内容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才能产生民族问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关键词: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什么矛盾,狭义的民族问题指向什么英文,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吗,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什么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这就是关于《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吗(一个历史上争论千年的问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