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沧海的情感基调】,《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观沧海》:曹操一时兴起所作,全诗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代表作
- 2、观沧海的情感基调:《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观沧海》:曹操一时兴起所作,全诗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代表作
曹操不少诗质朴动人,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气息,宏伟的气魄和慷慨不平的感情,《观沧海》这首四言诗,不仅在建安时代有巨大影响,就是对后来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抚今追昔,曹操的诗文确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他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体是这样的: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七月,他率部抵达辽东,因遇大雨,海边道路泥泞,只好改道出卢龙塞(今秦皇岛)绕道而行。经过碣石山时,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上过的碣石山,俯仰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的先代英雄,他的心情也象波涛汹涵的沧海,难以平静。
于是,便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句里,借助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抒发了自己激越磅礴的情怀。
《观沧海》,诗的起笔很平稳,只用了轻轻的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似乎是淡淡地显出稳健的身影,然而却蕴含着曹操跃马征程的雄姿。他登上碣石山,俯瞰沧海是为着胸中铺展统一大业的蓝图。下边两句:“水何澹澹,山岛速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辣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上。
曹操立足山巅之上,自然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
他放眼之处便是他落笔之点。诗人是大处挥毫,着力渲染大海苍茫浑然的宏大气势,使人荡气回肠。那么海上的山岛又是怎样的呢?诗人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一幅仪态万干、令人神往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海上呢?海上正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之风掀起万顷波涛,更是一片无垠的神奇境地。
接着诗人用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十六个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蕴星辰的浩瀚气势。
在这里,作者作了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日月每天出没运行,就象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汉”,指的是银河,他说银河斜贯天宇,远远看去就象发源于沧海,而又流入大海。尽管字宙间,太阳、月亮、银河最为灿烂辉煌,然而在诗人眼里,它们的运行还都是在大海的怀抱里,仿佛大海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
诗写到此,我们说诗人胸中的大海已与自然界的大海浑然融为一体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整首诗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为了配乐和歌加上去的,以便重复吟唱。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作,也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优秀的抒清诗。诗人状物抒情的手法很高,讲究描画的层次。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于诗人站在高处,所以他放眠的是全景,接着推出近景,并且巧妙地运用了虚(想象)实(状物)结合,与静中有动,动里含静的表现手法,准确生动地猫绘出大海的形象,使人读起来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其实,海哪里有什么动荡不安的性格呢?然而,诗人却赋予它生命和勃勃的生气。
这是诗人要借此把个人的远大抱负和壮阔胸怀作艺术地呈现。这样写的结果,自然景物也因此而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刻;更好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取得了艺术上的最佳效果。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观沧海的情感基调:《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本文关键词:观沧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感,观沧海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观沧海》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这就是关于《观沧海的情感基调,《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沧海》:曹操一时兴起所作)》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