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古人的避暑方式,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人消暑有“凉”方
- 2、古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
1、古人消暑有“凉”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赤日炎炎,7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平均气温最高的一个月,小暑、三伏、大暑这些“热”词在这个月份扑面而来。新荷、蝉鸣、西瓜、水蜜桃,大自然以新的物态迎接夏天,人们也开始“吹空调、食冷饮”的居家避暑生活。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夏天可以过得颇为惬意。那么,距今千年前的古人,暑热如炊,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山林寻幽,夏日之趣
“天气热,找个凉快地儿待着。”避暑可不是咱们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寻幽的足迹可不少,“避暑空林酌,行歌采绿薇”,山林修篁,绿荫重重,恰是夏日好去处。
自然之中,自有幽凉处,湖边、山林、洞内纳凉是较为平常的办法。明代的钱塘名士高濂在其作《四时幽赏录》中分享了其去飞来洞避暑的经历:“灵鹫山下,岩洞玲珑,周回虚敞,指为西域飞来一小岩也。气凉石冷,入径凛然。洞中陡处,高空若堂,窄处方斗若室,俱可人行无碍顶处。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发,把酒放歌,俾川呜谷应,清冷洒然,不知人世今为何月。”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将避暑作为夏日之趣,赏荷、读书、垂钓……当素朴的躲暑需求遇上文人墨客,又添雅意。
风送荷香,亲水纳凉
虽说自然之境中,幽凉处不少,但外出避暑总免不了舟车劳顿之苦,于是,古人在居家避暑上开动脑筋。“五月芙蓉水殿凉”,风送荷香、亲水纳凉就是人间乐事。一些人家引水入户,建造凉亭、水殿。
在唐代,有一种临水而建的“凉屋”,或采用类似水车方式推动扇轮摇转,或者利用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如此便可将缕缕凉气送入屋中。还有一种凉屋,设计更为完备,有文为证:霍仙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凿冰用冰,降温妙招
在《红楼梦》中,曾出现过如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汤、凉茶等不少让人垂涎的夏日冰饮。实际上古人的用冰历史由来已久,《诗经》中就有关于凿冰、藏冰的记录了,“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在十二月凿冰,一月藏冰于冰窖。由于古代的冰块非常珍贵,一开始基本上为达官贵人所独有,等到夏日炎热之时再取用。冰块置于室内,如“原始空调”般散发凉气,降温消暑。还有一些冰块被制作成各式冰点,唐代的酥山便是如此。“酥”是一种乳制品,做法是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淋出山峦的造型,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成品是一种颇有现代冰激凌之感的食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一些商户也建造了自己的小规模冰窖,并制造出各种冰食。有人将牛乳之类的食物加工后冰镇,很受欢迎,可谓宋代夏日限定冰激凌。在《东京梦华录》中,吃冰走入寻常百姓家,沿街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卖冰雪荔枝膏……
夏日炎炎,古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皆有消暑妙招。“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轻薄透气的衣衫;“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冰凉解暑的瓜果……古人的夏天不寂寞。《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9日 06 版)
2、古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
古人避暑有很多妙招,常见的如摇扇子纳凉,摆放冰块在屋里,宫廷里修建凉屋,利用洞穴纳凉,用瓷枕睡觉等;而且古时也有一些冷饮可供食用;某些朝代的人穿着也很清凉奔放;古时也会食用药茶解热。
夏天的高温天让人热的坐不住,不呆在空调房里都不知道往哪躲,空调是现代才有的,那么,古人夏天是如何避暑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避暑的妙招。
1、摇扇子纳凉
以前的老百姓主要是靠扇子来降温,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2、避暑冰块
低碳环保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3、避暑“凉屋”
设计精巧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
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还有,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4、上山挖洞,下河洗澡
巴渝古人度夏的方式比较原始,一般人选择上山挖洞、下河洗澡等。巴渝地区有钱的大户会建凉亭,有的在水边,有的在大宅旁。也有做露天水池的,供家人洗凉水澡使用。这水池相当于现代别墅里的私家泳池,一般在夜晚或避阳时洗凉水澡。这些避暑方式,至今在重庆一些农村地区还在使用。
5、南宋冷饮店热卖冰激凌
古人在夏季饮食上是很精致的,对冷饮很有兴趣。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
有些地区的宋人已经开始吃各种冰激凌了。这个发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冰酪。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南宋时冷饮花样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饮店出售的果汁类饮品多达数十种,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6、药茶解暑,泡菜爽口
唐宋时代,巴蜀地区和长安、洛阳一样,大街小巷都有茶铺。傍晚,人们围坐一起,煮壶热茶、谈天说地。他们用的是类似于沱茶的茶饼,加上橘皮、消暑药材煮沸,清热解毒,帮助人体抵御酷暑的侵袭。
天天吃泡菜是巴渝地区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一来是泡菜清凉爽口,二来天气热了不需烧火。这也跟山区落后的农业有关,是一种节约的生活方式。
7、有钱人选择进大山避暑
古人夏天外出活动相对较少,即便有生意也不做,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死刑犯在古代也不在夏天行刑,要等秋后才开斩,即秋决。汉代起至唐宋,公务员在夏天可以休假。
古人度假怎么玩?有钱有闲的人会选择有瀑布的大山避暑。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便是在庐山避暑时所写。另一些人则选择当宅男,心静自然凉。另外,《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在船上享受各种新鲜水果、美味饮料。
8、静坐采莲,登高赏景
静坐、采莲、泛舟、垂钓、弹琴、登高赏景,也是古代人常见的户外避暑娱乐方式。古代人跟自然亲密接触,天人合一,修身养性,以静制热。
9、古人穿着有时比现在更开放
一般人都以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都是穿得里三层、外三层。于是有人问,古代人怎么受得了?其实古人并非裹得那么紧,相反在某些朝代,比现在更开放。
魏晋前,男人爱在夏天打赤膊,女人们则穿开裆裤。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多穿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雏形,但它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是没有裆的。这样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不能轻易提起下裳。
在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多穿半臂装和袒胸装。张艺谋的电影《黄金甲》中的服装设计是尊重事实的。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但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令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
10、睡觉用瓷枕更凉快
“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的就是古人最爱的瓷枕。瓷枕枕面是一层釉,性清凉,适合消夏。床帐挂药包促进睡眠古人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里沁人心脾,对促进睡眠有用。还可在床前悬挂香囊,其中含有中药材如艾草、薄荷、菖蒲等,堪称环保蚊香。
本文关键词:古人的避暑方式,古代夏天如何避暑,古代夏天怎么避暑,古代人在夏天是怎样避暑的,古代的夏天怎么避暑。这就是关于《古人夏天是怎么避暑的,古人的避暑方式(古人消暑有“凉”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