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
- 2、梁思成与林徽因:真正完美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
1、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
现代爱情扑朔迷离,叫人分不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暧昧,有太多人打着爱情的旗号做一些暧昧的事情,更是叫人搞不清楚爱情究竟为何了。来吧各位,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看一下这篇指南吧!
操作方法
彼此付出心甘情愿
爱情绝对不会是一个人付出,一个人安心享受。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付出一起享受,并且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不强求任何
对,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强求对方任何事情的,不强求对方一门心思的爱自己,不强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变,真正的爱情就是无论你如何,我都爱。
不要求回报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绝对不会因为我为你付出什么而要求你回报我什么。我爱你一分,你就要爱我几分,这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只要能爱你,就足够。
为对方着想
真正的爱情不会总想着我会在爱情中得到什么,而是在爱情中我会为你做些什么。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幸福,那么便是我的幸福。这样的,才是爱情!
2、梁思成与林徽因:真正完美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
在上世纪的民国学人当中,有一对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他们一个灵秀慧黠,才情满腹;一个稳重厚朴,才华横溢。
相似的家世背景,共同的求学经历,一致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而对建筑艺术的共同热爱,又将两人的事业与爱情更加紧密相连。
在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战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可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始终坚守理想,不改其志。
这对著名的学者伉俪,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的身份除了作家、诗人,还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她的丈夫梁思成,更被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他们曾深入基层考察,踏足中国十多个省份,为古建筑的保护立下汗马功劳。
在历史的长河中,喧嚣与浮华终将被洗尽,沉淀下来的必定是肃穆和质朴的本真。
就像一位作家说过:“历史当然不会因为奇崛八卦而遮蔽他们对建筑事业、旧城保护和建筑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也必将铭记他们那些曾经灿烂、曾经艰难、曾经弥足珍贵的生命痕迹。”
1
相知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父亲梁启超与林长民,是引领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才识超群,志趣相投,结为挚友,两家也成为世交。
在父辈的力促下,14岁的林徽因与17岁的梁思成开始交往。
双方家长皆赞成儿女多些来往以了解彼此,但并不希望他们过早步入婚姻,而要求学业有成、有自立能力之后再结婚。
林徽因16岁时随父亲游历欧洲,这一次出行,不但让她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开拓毕生事业的一门学科——建筑学。
这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对林徽因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并让她萌发了要成为一名女建筑师的强烈愿望。
回国后,林徽因向梁思成谈起建筑学,让喜爱绘画的梁思成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们一起选定了建筑学作为未来的专业。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活。
因当时大学的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改报美术系,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三年时间,林徽因以高分获得美术学位,梁思成也提前完成学业,被授予建筑硕士学位。
求学期间,梁思成遭遇了母亲去世的打击,林徽因的父亲也因卷入军阀混战,被流弹击中而遇难,但两人并未被一连串的噩耗击垮,他们在痛苦中煎熬忍耐,相互鼓励扶持,一起面对着这一场场人生风雨。
相识10年之际,24岁的林徽因和27岁的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
1928年3月21日,他们选择这天成婚,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宋代建筑大师李诫。
冥冥之中,他们的命运已经与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暂且安稳的静好岁月,还是兵荒马乱的艰难时光,他们都对建筑事业矢志不渝,交付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2
相惜
学成归来,梁思成与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原本清华大学也想聘梁思成当教授,但考虑到东北的建筑事业更有发展,梁思成便放弃了清华园,来到条件恶劣的东北。
有志气的人,总愿意往吃苦的路上走,梁思成如此,林徽因亦然。
在校三年间,梁林二人培养出刘致平、刘鸿典、张镈等一批人才,他们是我国最早的建筑师。
彼时东北的时局已很不稳定,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加上校长张学良管理学校的军阀作风,都让梁思成倍感气愤,东北大学已非久留之地。
1931年,梁思成辞去教职,回到北京。
这一年,梁思成30岁,他接受了中国营造学社的聘任,在而立之年确立了终身奋斗的目标,开启了对中国古建筑考察研究的事业新篇。
受过西方教育的梁思成不满足于钻故纸堆,他更重视实证考察。
女儿梁再冰回忆幼年生活,从记事起,父母总是外出,她常常搬个板凳坐在院门口,焦急地等待爹爹妈妈回家。
1932—1937年,仅六年间,梁林夫妇带领营造学社社员,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
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各种传染病肆虐,食宿条件恶劣,还可能遭遇杀人越货的盗匪。
然而,探寻古建筑的所得,让他们收获了“奢侈的幸福”,这种幸福感,足以使他们忘记一路的艰辛狼狈。
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此前有日本人断言:“中国大地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唐朝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这句话极大刺激了梁思成,他想知道,茫茫中国大地上,到底还有没有唐构建筑?如果有,它在哪里?
通往佛光寺的路崎岖险峻,他们走了两天,终于来到豆村,看见暮色中的佛光寺矗立于一片高坡上,沐浴在黄昏柔和的光影里。
林徽因在多年以后还难掩激动之情,向人诉说他们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与臭虫堆中摸索测量。
她凭着一双远视眼,发现了大梁下一行隐约的字迹,证明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这个伟大的发现,是中国建筑史学考察研究的巅峰。
然而,当他们沉浸在发现佛光寺的极度兴奋中时,却并不知道,就在几天以前,北平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军入侵,战争全面爆发。
他们的命运,自那时起,开始急剧逆转。
3
相守
1937年,北平沦陷。
梁林夫妇不愿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生活,于是决定南下。
彼时梁思成36岁,正朝气蓬勃,充满干劲,他们的古建筑考察事业卓有成效,战争却让日渐辉煌的研究突遭重创。
他们没有犹豫,毅然扛起背包,扶老携幼,举家踏上艰苦卓绝、贫病交加的南迁之旅。
在长沙住了两个月,对家中一向有厨子、保姆帮忙的梁林夫妇来说,家务劳动是一项苦差事,做饭、洗衣、打扫、带孩子,这些都必须亲力亲为。
但他们对此少有抱怨,从不愁眉苦脸,而是极力去适应环境。
生活骤然变苦,家中却依然有欢乐,这给8岁的梁再冰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日军轰炸,全家差点被炸死,死里逃生之后,他们离开长沙,前往昆明。
破旧的汽车在崇山峻岭间盘旋颠簸,这是他们长途跋涉中最为艰苦的一段旅程。
纵使在拥挤不堪的汽车里,林徽因还一路尽情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并向友人致信描绘那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其幽默的言语和心态,使得这封信被许多人传阅。
滞留途中,梁思成见两个孩子闷闷不乐,就带他们去河边“打水漂”,孩子们跟着爹爹奔跑跳跃,霎时忘记了旅途的困苦狼狈;梁思成还教孩子们看地图,辨识一路走过的城镇山川,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日后成为记者的职业素养。
窘境下的安之若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也是一种安顿自己的能力。
此后他们到达昆明、四川李庄等地,一直生活到抗战胜利。
日子困顿,家中无米下锅,林徽因所有的好衣服都被送进当铺,梁思成还不忘调侃:“我们今天把这只手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清炖’如何?”
无论处于多么艰难的境地,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幽默的天性。
物质极度匮乏的同时,他们还饱尝病痛之苦。
林徽因深陷肺结核的折磨,数次发作,几近丧命;梁思成患有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平时得穿一副“铁架子”以支撑脊骨,不能平躺,常年背痛。
可哪怕贫病交加,却丝毫不能消减他们对事业的热爱。
每到一处,稍事休整,他们就立刻开展学社的工作。
没有经费,没有资料设备,没有从事研究的任何条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梁思成却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带领社员多次外出考察四川等地的古建古迹。
因身体孱弱,林徽因已不适合外出勘察,她就坐镇家中主持家庭和学社的日常工作,让梁思成没有后顾之忧。
尼采说:“当你知道为什么而活,你就可以忍受一切。”
在真正的热爱面前,一切障碍都可以被超越,一切苦难都可以被忍受,一切选择都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4
相爱
解放前夕,梁思成与林徽因本可以选择赴海外过更优裕的生活,可出于对祖国和建筑事业的热爱,他们决定留下,继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而他们的孩子梁再冰,在他们的影响下,参加了“南下工作团”。
一年后,当梁再冰回到北京家中,客厅的情景却让她大吃一惊,到处摆满了国徽图案,家中俨然成了一个国徽“作坊”。
当初舍不得她离家的林徽因见到女儿,也没有表现出太多惊喜,仿佛她只是上了一趟街回来。
原来,在那段时间,她最亲爱的爹爹妈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徽的设计当中,已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对待工作的态度,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都是如此:专注,执着,投入,热爱……
他们是彼此的爱人,工作是他们共同的情人。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都表现出高度的互补和一致。
他们是同窗,在求学时期,就相互为对方“干苦力活”;
他们是同事,在实地勘察中,一起攀高爬低,“飞檐走壁”,进行无数次的实测草绘;
他们是战友,一起坚守事业,直面困苦;一起冲锋陷阵,相互托举……
他们是亲密爱人、灵魂伴侣,他们将爱情落实到共同的理想追求之中,因而历久弥新。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病逝。
梁思成为她设计墓碑,墓碑上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
梁思成太懂得自己的妻子,她这一生,不是谁的女儿,谁的爱人,谁的母亲,她是她自己。
对于丈夫的了解,在彼岸的林徽因若有知,必定倍感欣慰。
在那一刻,她的诗仿佛成为某种谶语,回响在万里碧空:“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
END
作者介绍:文娟。
本文关键词:什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什么是爱情,什么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什么。这就是关于《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