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关于【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
  • 2、“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1、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

淮河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的淝水也是指它。淝水也为合肥的护城河提供了源头。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而战败的前秦天王苻坚,也并非是一位怯懦无能的君王,他诛杀暴君苻生,为永嘉之乱以来的关中百姓,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岁月,使得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再度恢复生机,不过因淝水战败,本已经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坚也在两年后被叛将姚苌杀死。

2、“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长江由西向东奔流6300多公里,水量充沛,江面宽阔,流域面积覆盖了我国五分之一的国土。自古以来,长江数次阻隔了北方军队进攻的步伐,促使中国陷入南北对峙的局面。“划江而治”成为双方缓解政治矛盾的最佳方案。

事实上,长江受到“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三部分。每个部分,受地形和条件的限制,防御重心各有侧重,防御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进攻方抓住防御弱点,顺势突破,长江防线随即崩塌。可见,长江并非牢不可破的。

长江上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以四川和重庆为防御重心,占据此地,可觊觎关陇,剑指中原,又可顺江南下,机动突袭。三国时期,钟会、邓艾率军伐蜀,逼迫蜀后主刘禅出降,由此,东吴侧翼洞开,奠定了三分归晋的基础。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上图_ 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丘陵交错,植被茂密,绵延数千公里,无法进行全面防御,只能依托武汉、荆州、岳阳、宜昌等沿江重镇,位于支流的要害险地,同样不可或缺,得失之间,关乎国运。表面上互为犄角,以点带面,实际上防御体系漏洞百出。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宋蒙鏖战襄阳。双方你争我夺,相互攻防,历时六年。咸淳九年(1273年)宋将吕文焕力竭降蒙,襄阳宣告失陷,南宋遭遇重大挫折。享国三百年的宋室危如累卵,岌岌可危,灭亡已成定局。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上图_ 长江 淮河

相比之下,长江下游气候湿润,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晋室南渡和靖康之难后,经济文化繁荣,江南地区更以“鱼米之乡”著称。而长江号称天堑,下游水流减缓,浅滩遍布,如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田家镇(今湖北省武穴市西南)等地,是渡江作战的良好地域,适合大兵团渡江作战。

此外,南昌、合肥、南京、扬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沿江林立,缺乏战略纵深,北方军队一旦过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和反击,功亏一篑,遗憾落幕。南明、南唐和吴越死守长江下游,困兽犹斗,难逃战败或投降的宿命,沦为历史发展的路人甲。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上图_ 淮河流域图

面对持续增加的防守压力,兵家提出将战略前线北移至淮河流域,产生了“守江必守淮”的观点。地理名著《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淮河,中国七大河之一,位于华北平原南部,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淮河全长1000公里,横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代周建隋,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有吞并天下之势。南陈后主陈叔宝对此不屑一顾,扬言:“王气在此,自有天佑。齐兵三来,周师两至,无不摧败.隋军此行,又能何为?”事实很快打脸。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军南渡广陵,韩摛虎夜袭采石,双方东西夹击,势如破竹。陈后主如梦初醒,亲率陈军御敌。仅仅二十天,南陈倾覆,后主沦为阶下囚。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其实,陈后主的“王气”并非长江,而是淮河。此地早已落入隋军之手。失去淮河作为战略依托,长江不可能处处设防,难以发挥阻遏进攻的作用。隋军能够分分钟过江。可见,隋灭陈是必然趋势,无可挽回。

守江靠不住,守淮未必输。淮河的优势在于支流湖泊众多,位置适中。淮河共有58条支流,有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五大湖泊,沿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沼泽。如今,从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到长江下游的江苏南京,坐高铁仍需一小时才能到达。这一地域成为南方政权的战略缓冲区。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名将刘裕率晋朝水师,由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发,过长江,溯淮水,入泗水,长驱直入,利用南燕弃险恃强的失误,以车制骑,取得先手。随后,晋军围攻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采取久围攻疲的战术,一举破城,南燕国灭。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刘备感叹:“南人驾船,北人乘马。”这句话道出了南北双方军队的主要特点。南方水系众多,气候温暖,冬季河流不封冻。船只运货拉人,快捷便利。北方产马,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由此带来的巨大消耗,需要车载马驮长途运输。在效率上,北方明显弱于南方。刘裕熟练运用了南方水军的优势,在淮河上频繁调动军队和物资,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上图_ 淝水之战

淮河的作用不只是后勤组织,以此为凭,进可攻,退可守。控制淮河,等于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既能北上中原,扩大战略空间,又能南下淮扬,威胁长江防线。在历史上,在淮河流域爆发的战争,屡见不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源自淮南将军岭,著名的淝水之战在此爆发。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112万联军攻晋。谢玄指挥八万北府兵应战,双方鏖战淝水。东晋以伤亡五千人的代价,团灭前秦嫡系主力三十万,联军多有叛亡。东晋死里逃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作为防守方,以淮河为防线,正面硬扛对方进攻,辅以游骑骚扰敌后,迟滞了对方的攻势,以空间换时间,同时,后方调动大量战略物资,以便开展战略反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率六十万骑兵,来势汹汹,肆虐淮南。刘宋节节抵抗,边战边退。北魏兵抵瓜步山后,已成强弩之末,只得含恨北还。淮河再次成为南方政权的救命稻草。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以淮河作为基地,东捣幽燕,西指中原,对北方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朱元璋在兼并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后,立足长江下游,兵精粮足。趁元帝国内耗之际,朱元璋提出“先江后淮”的战略。先肃清沿江元军据点,再控制淮河两岸,最后围攻元大都。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战略中正确的,稳扎稳打,效果显著,是古代北伐成功的孤立个案。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出:南方政权“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这是对“守江必守淮”的最好注解。有些人妄图仰仗江淮形胜,打着“划江而治”的如意算盘。江淮虽险,无法阻挡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大势,更不是某些人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心意相通,“划江而治”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读史方舆纪要》《禹贡》《三国演义》《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关键词:淝水之战淝水是哪条河流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淝水之战中淝水是哪个河的支流,淝水之战是什么河流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河的支流。这就是关于《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条河的支流(“守江必守淮”被兵家奉为制胜法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53331/
1
上一篇 怎么做腾讯手游渠道代理商,腾讯手游可以代理吗(每天定时发送一句情话)
下一篇 土豆包子馅怎么做好吃,土豆丝馅蒸包的做法(减肥者的“福音”)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