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四月古诗意思】,《乡村四月》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 2、乡村四月古诗意思:《乡村四月》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1、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古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有形象思维,正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渡期,结合本首古诗的特点把观察、思维、语言结合起来,用情感来带动,组织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好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情趣和欲望尤为关键。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教学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学生永远是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诗文情感为动力,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村四月美景及忙碌的劳作的情景。
3、开展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乡村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中唯美的乡村风景,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四月景美、人忙的状态,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誉之情。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预习及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师生问好。
2、 情境创设。
① 谈话。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告别舒适温暖的春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五月初夏,今天老师要组织同学们远赴江南,开启一趟乡村旅游,去领略一下江南的大好风光,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出发了。
② 开往乡村的汽车。
课件说明:动画场景,汽车带着同学们开往农村,伴随轻快地音乐,学生聆听着农村的“鸡鸣鸭叫”声走进农村。
③ 激趣。
师:同学们,路途还愉快吗?(停顿)这一路上风景如画,但是老师有个奇怪的发现,怎么会没有人呢?他们都去哪里了?同学们大胆猜猜村子里的人们都干嘛去了?
教学策略:学生依次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注重关注学生的亮点回答,做适当的补充及评价,然后结合问题“人哪里去了”,组织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3、 过渡小结。
师:同学们真厉害,都知道这个时候村里的人都忙着在田地里干活,难怪没有看见一个人呢。我们赶快去找一找他们,看看他们在忙什么吧。
设计目的:古诗的学习需要期当的场景和对背景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节气和月份,创设“乡村游”情境,把学生带到恰如其分的学习情境中。
二、新知新觉,古诗学习。
(一)古诗初探。
1、 田野歌声。
①师:乡村的田野可真漂亮,他们到底在哪里呢?咦,好像远处传来了一阵愉快的歌声?谁在唱歌呢?我们也去凑一个热闹。
②课件播放动画歌曲《乡村四月》,学生聆听。
课件说明:歌曲为古诗的配乐演唱,在动画场景的陪衬下一起出示。
③反馈。
A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这首好听的歌曲中,提到了一个时间词,你发现了吗?(或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这首好听的歌曲中有一个表示月份的词,这首歌唱的是几月份的事?)
B师:同学们可真细心,是四月。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要是用农历计算,现在真好是四月份,同学们有所不知,在江南农村农民伯伯为了准确记住栽种时间,他们习惯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一年的时间,我们通过二十四节气图对照看一看,四月份恰好是什么节气。
④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图,教师对照及操作课件快速介绍。
课件说明:标注24节气图中的4月节气“清明”及“谷雨”,教师简介。
师:在四月有两个节气,一个是清明,另外一个叫谷雨,你们听说过这两个节气吗?老师重点要给同学们说说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这段时间南方雨水较多正是插秧栽种水稻的季节。许多文人都写了一些关于这个时节的诗歌,在南宋的时候有个叫翁卷的诗人,在这样一个好时节里,写了一首好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设计目的:把诗和歌相结合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学生的农村生活经验不足,很难体会四月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忙碌和情境事件,抓住主要的时间词“四月”学生熟悉写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古诗初析。
① 课件播放《乡村四月》配乐朗读,学生听赏。
② 课件出示古诗,简介作者。
板书:乡村四月。翁卷标注读音。
A教师强调读法。
师:这位诗人名字叫“wengjuan”(卷是四声),他是一位南宋诗人,这位诗人和我们过去认识的诗人有所不同,这位诗人他是一个在乡村耕种的农民,但是他在古代诗歌创作方面却取得了大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美的诗作。
B自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古诗下面的注解试一试你能不能理解诗歌的意思,想一想这首古诗提到了那些事物,简单的勾画一下。
C反馈问题。
教学策略: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后,教师围绕古诗中涉及的事物提问,注意简介和准确,重点关注学生有没有找到“子规”,结合注释事实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杜鹃鸟。
D课件出示杜鹃鸟,教师简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还找到了诗歌中的一种鸟类“子规”,子规是古代人的教法,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这种鸟叫杜鹃鸟,其实杜鹃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布谷鸟。布谷鸟,只有在每年的4月份会发出比较有特点的叫声,仿佛在告诉人们,撒谷种了、育秧苗了,它可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听到他的叫声,说明一年播种的季节来了。在古诗中有动物其实在我们一起学过的古诗中也有,你能说说,你还记得那些古诗中有动物的出现吗?
③ 温故知新。
A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教学策略,教师抓住学生的亮点回答,来给予评价,目标诗句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切入,如遇上阻力教师接话,“老师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诗,……”
B课件出示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比较发现。
A师:老师突然觉得很困惑,从字面意思上分析,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乡村四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好吗?
B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评价。
教学策略:这个环节的教学指向一方面是凸显写景,另一方面是就是利用代表事物来写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抓住亮点回答及时呼应,开展后面的教学。在回答中才用追问策略,如“你刚才说相同的地方是古诗中都提到了很多动物、植物,要是按照我们现在写文章的说法这些都是景物描写,你能结合我们系作文的习惯说说为什么要写景呢?” “这位同学说的好,他发现了不同点,他觉得这两句师写的时间比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写的要早一些,但是这个时间早的多吗?你怎么想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C过渡小结。
师:同学们真细心,能从古诗描写的事物中就能发现诗人写作时的很多想法,四月在一年中处于一个春末夏初的交替环节,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个时节乡村四月的唯美风光,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找一找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场景。
(二)浅吟低诵话乡村。
1、 课件播放和诗歌意境相符的视频资料。
课件说明:伴随优雅恬静的音乐,展现四月乡村的画面。
2、 反馈。
① 说四月。
A师:通过刚才的画面,谁给我们说一说乡村的四月给你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B学生回答,师评述。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通过直观的感觉发现乡村四月的唯美,其中注意凸显“美”的用词及“美”的语气,发现贴合诗文意境的亮点回答给予评价及强调。
② 小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听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仿佛走在乡间小路上,沐浴着雨丝听到了田间地头在演奏着一首忙碌的交响曲,老师找到美了,你们找到了吗?好诗不厌百回读, 老师有点迫不及待想读一读这首诗歌,你们想听吗?(停顿)老师有个小要求,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一下老师在哪些地方做了小停顿,请同学们在停顿的地方用“/”线划一下。
3、朗读及表现。
①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A反馈。
师:刚才老师朗读的时候,老师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谁给我们说说你的标注。
教学策略:学生回报的时候,有出入或者不正确的地方,教师才用复读该出的方法,学生对照发现。
B课件出示,朗读停顿标注。
①师:我们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你能按照屏幕上的标注读一读这首古诗呢?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像一个诗人一样,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找一找诗人写到了那些景物?结合注释看一看,你能理解故事的意思吗?
③ 学生朗读。
教学策略:请学生单独朗读,开展互评互学活动,相互评价。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你愿意教一教我们吗?你愿意和他学一学吗?
④ 汇报朗读。
A说一说古诗中提到了那些事物(或景物)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B古诗中除了写景物还写了四月里劳作的人们,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用一个字形容一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吗?
C学生回答,师引导点评。
板书:绿原 百川 子规 烟雨 忙
教学策略:抓学生的亮点回答,凸显一个“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围绕“才”“又”开展下面的教学。
⑤ 三月养蚕忙。
A师:同学们都看出来了,四月的乡村是一片忙碌的样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刚刚把养蚕的工作了解,还没喘口气头有投入到了“插田”的工作,同学们谁见过养蚕?(停顿)老师给您们介绍一下。
B课件出示图片。
师:有位同学对养蚕特别感兴趣,也想体会一下这个将新的过程,他还做了一份养蚕的日记,请同学们快速的看一看,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养蚕容易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C分发《养蚕日记》,图文素材,学生快速浏览及发言。
教学策略:教师 抓住时间间隔及要做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认识养蚕过程的艰辛和不易。
D小结。
师:这位同学才养了这么几条蚕,就发出了“养蚕这不容易的感叹”,在乡村演的数量可是比这个要多无数倍,那可想而知一天到晚根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可养蚕的事情刚结束,布谷鸟又催促着赶快去“插田”,同学们知道插田是怎么一回事情吗?我们赶快去看一看。
⑥ 四月插田累。
A课件出示插田图片。
师:插田还可以叫做插秧,就是栽种水稻,栽种水稻也有很多繁琐的流程,首先要把谷种培育成秧苗,然后挑到水田里,然后把秧苗一棵一课栽倒水田里,大家别小看这个工作,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这项工作。请同学们站到没有遮挡的地方,小心碰头,做一个插秧的样子,我们弯下腰、低着头、手要不停的往泥土里插……
B学生模仿动作,教师控制时间大约在30秒。
C反馈。
a师:刚坚持这么一会老师就发现有的同学腿在发抖、手也不停使唤了,那么一大片水田还没插完,那可怎么办?我们可以休息了,但是水田里的人们能闲下来吗?要不过几天或者下个月再插,可以吗?为什么?
B学生发言,师点评。
⑦感知诵读。
A师:乡村四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但是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也是最忙的时候,他们根本没时间停下来欣赏美景,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想写乡村的景美?还是想表现农村的繁忙?诗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他的想法是什么?
B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C师: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他也不是一个闲人,他赞美唯美的田园风光,也歌颂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送给劳动者的诗歌,这种无以言表的歌颂和赞美,正是这首古诗中最美的篇章,我们一起朗诵一起和诗人赞誉可敬的劳动者。
板书:劳动最美。
D配乐朗诵。
(三)诗情“话”意。
1、记者在线。
①师:这样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难怪找不到一个闲人,假如你生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的乡村,你还会忙碌什么?还会做些什么事?老师化身记者采访你,我们试一下好吗。
②课件出示:农村四月繁忙劳作的图片,帮助学生累积采访素材。
③采访问题。
“你好,看你满头大汗,你这是在忙什么呢?(学生回答)过几天再去做不行吗?”
“你好,他在忙着xxx你又忙着干什么呢?(学生回答)这里风景这么好,你们有时间欣赏吗?”
“你好,你这么忙先喝口水休息一下吧,你这么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教学策略:教师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被采访对象,在提问的时候如遇上回答不了或者哄笑等情况,教师可做淡定状,继续进入采访状态,可以随机请其他同学接受采访。
2、我是小诗人。
①师:诗人看到乡村的四月美景,同时也关注到了人们忙碌的景象,我们新疆其实也是人间天堂,风景如画这里也生活着一群勤劳的人们,你能套用这首诗的格式,结合我们新疆的美景和人们劳作的情况模仿撰写一首小诗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
②学生创作。
教学策略:可以是学生独立创作,也可以是小组或者同组商量,一起模仿古诗创作。
④ 汇报及朗读。
A先自荐或者推荐朗诵,相互评价和教师鼓励点评。
B择优朗读。
三、拓展及积累。
1、田园情。
①师:在我们国家古代诗人创作了很多关于乡村的古诗,这些诗描绘的都是美如仙境的田园文化和农村生活,后人把这些诗叫做“田园诗”。诗人翁卷生活在乡村,了解乡村生活,他的诗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诗风显得较为平易,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正是他的创作原则。下面我们通过他的一首《望野》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味。
②课件出示《望野》,学生初读,开展朗读活动。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教学策略:初读、集体朗读、选择朗读方式相结合,然后开展简要的汇报工作。
③简要汇报。
A这首诗是在什么季节写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水底怎么会有青山呢?这种安静唯美的画面,想表达诗人怎样的心境?
2、惜别乡村。
①师:结束了我们快乐的乡村之旅我们又要回到我们各自的家,老师舍不得走,你们舍得吗?在回家的汽车上老师送你们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结束我们的快乐之旅。
②课件播放。
课件说明:小汽车带着学生,伴随快乐的歌声返程。
四、教师总结,授课结束。
1、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南宋著名的诗人翁卷,感受了唯美的乡村风景,体会了这里的人们忙碌劳作的生活,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回家后同学们可以骄傲地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老师期待着和你们再次学习,同学们再见。
2、学生离开教室,授课结束。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美 忙
绿原 白川 闲人少 才……又
子规 烟雨
劳动最美
2、乡村四月古诗意思:《乡村四月》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原文如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词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2.子规:鸟名,杜鹃鸟。3.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诗句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作品鉴赏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鹭港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本文关键词:乡村四月的古诗的诗意是什么,《乡村四月》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呢,乡村四月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乡村四月古诗词意思,乡村四月古诗四月的意思。这就是关于《乡村四月古诗意思,《乡村四月》古诗的意思是什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