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人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是什么意思,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 2、形容人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是什么意思
1、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是主张让人做老好人吗
旧时儿童刚刚上学时,总是要先读《三字经》,因为这教材通篇都是三字一句的韵语,内容又简单易懂,用它教儿童识字和了解基础知识,再好不过。就在这部《三字经》中,有几句话是:“作《中庸》,乃孔假(ji)。中不偏,庸不易。”这几句话讲的就是我国儒学经典之一的《中庸》。
《中庸》是如此有名的一本书,以至于这个书名己经变了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为人“中庸”,通常是在说这人是个老好人,不仅如此,“中庸之道”往往也用来指那种不过分激烈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那么,“中”是否意是“不得罪人”“没有明确观点”的代名词呢?
“中庸”很早就被当作“不得罪人”的代名词。东汉大臣胡广在处理政事方面非常有才能,又从来不得罪权臣,所以当时人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可见在那个时候,“中庸”已经有了“不激烈、不触犯人”的含义。但是,“中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里时,可不是这个意思。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又久已湮没的美德。他所主张的“中庸”,不是不得罪人,而是一种不偏激的为人处世态度。孔子提出,做事应该去掉“两端”(两个极端),而取其“中",以这种态度去待人接物。这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就被称为“中庸之道”。
其实,“中庸”还有另一层含义,就像开篇说的那样:“中不偏,庸不易。”“不偏”就是中正平和,“不易”则是指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目标。一个人能坚持原则,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已经足以称为君子。这一层含义出自《礼记》的《中庸》一篇,与孔子所说的“中庸"略有不同,但对儒家君子之道的解释则更为完善。
通过上文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中庸”不等于“老好人”、更不是没有原则:现在用“中庸”来形容那种不明确表达观点、不得罪人的做法,实际是曲解了这一儒家的重要理念。遵循中庸之道的人,应该保持平和、不偏不倚的态度,但是遇到问题时也不能一味退让,特别是关乎原则的时候,更要敢于坚持立场,这才是儒家先贤所主张的“中庸”态度。
2、形容人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是什么意思
简要回答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中庸》是儒家非常经典的一本书,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常听人说做人就要中庸,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呢?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中庸是什么意思。
详细内容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本文关键词:情到深处是中庸是什么意思,古代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性格中庸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中庸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形容人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是什么意思(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中庸”思想)》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