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有志者当效此生意思是什么 最佳答案,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
- 2、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
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此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此是代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问的人就应该奋发图强地报效祖国或人生!
“当效”是指应当学习、应当效仿的意思;“当”是应当的意思;“效”是指学习、效仿。“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大家)都要像周恩来学习,做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后来用此话代表应该向那些有志向的人学习。
“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应该像这个学生学习。此生指这个人的意思。跟刘邦说的大丈夫当如是也是一个意思。这是魏校长称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向班里其他同学说的话。句子出自余心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还被余心言写成文学作品,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这篇文章完整地讲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还分析了他小小年龄,为何能立下宏伟志向的原因: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是怎样受列强欺压的,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文章主题突出,结构严密,语言简洁,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
但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历史史实,周恩来为什么能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壮志,还需要我们走进他的家庭生活及求学经历。
1912年的周恩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
周恩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鹭港且书香气浓郁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周贻能(后改名劭纲)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中秀才,是“国学生”(清政府规定的最高学位)。他秉性耿直,为人忠厚,虽然生活清苦,话语不多,但十分有主见,这对周恩来性格有着较大的影响。
他的生母万氏,生性豁达开朗,办事精明干练,能识大体、顾大局,善于调解矛盾纠纷。在处理家务过程中,万氏常常带着周恩来,使其置身其中,耳濡目染,看到并学到了许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
嗣母陈氏,性情温和,待人诚挚,在诗文书画上都有较好的造诣。陈氏因年轻守寡,深居简出,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教他认字,背诵唐诗宋词,给他讲故事,使周恩来从梁红玉、文天祥、关天培、岳飞等故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乳母蒋江氏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她经常教周恩来种瓜种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传输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诚实朴素的优秀品质,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乳母曾带着周恩来在“逼租牌”前申诉农民的苦难,使周恩来初步了解到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同情受苦农民,并解救他们跳出苦海的种子。
周恩来9岁时,生母因病去逝,他来到了嗣母的娘家,遇到了表哥陈式周。陈式周是一位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知识青年,曾出版过一本洋溢着爱国热情的散文集《此登临楼笔记》。在陈式周书房,周恩来读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大量的进步刊物和历史书籍。陈式周经常给周恩来讲名人故事和时政新闻等,这对周恩来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恩来不到10岁时,嗣母也离开了人世。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迁回淮安老家居住,到东门附近表舅龚荫荪的家塾里寄读。龚荫荪的思想倾向维新,早先服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思想,后来成为孙中山的信徒,家里有许多古籍和一些宣传近代西方文明的新书和报刊。龚荫荪给周恩来讲鸦片战争的故事,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回答周恩来提出的一些政治时事问题,使周恩来明白了国家的沉沦和社会的不平,萌生出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思想。
在那个国难深重的年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多难的家庭遭遇,使少年周恩来养成了良好的品德,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滋生了努力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
❀在银冈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来到铁岭银冈学堂读书,插班到三年级甲班就读。
银冈学堂师资力量相当雄厚,教学质量很高,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接触社会, 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 尤其致力于用爱国思想教育学生, 激发学生们的反帝救国之心。
银冈学堂图书馆藏书丰富,里面藏有大量近代出版、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如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流环志略》《中外舆地汇钞》,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格物入门》等。图书馆也有许多爱国图书,如揭露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共同奴役中国的《汤氏危言》,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台湾罪行的《普天忠愤录》等。这些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图书, 开阔了师生眼界,启迪了学生心智。
周恩来来铁岭时,学界的爱国活动空前高涨,银冈学堂将乡土历史地理编入教材,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驱除鞑虏”、“抵制日货”等醒目标语,在学堂墙壁上至今依稀可见。在这里,周恩来学会唱爱国歌曲《何日醒》《快猛醒》。歌词的内容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日俄战争中国遭欺侮的历史, 充满着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血泪控诉和正义反抗。
银冈学堂的老师们具有爱国心,充满正义感,他们的学识、思想和品德,对少年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交流会上,奉天政法学堂学生赵振清发言时, 宣扬君主立宪,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改良方面。坚持革命立场的历史课王老师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说:“康梁的改良变法当以为鉴,谭嗣同等先生的热血尚未寒,赵先生,您的改良之举又遭到何等下场? ”周恩来第一次听到这种激愤讲演,令他对王老师格外敬仰。
有一次,曾宪文老师带领学生登上城东郊的龙首山,在宣扬日军所谓“战绩”的旧露战迹碑前,曾老师以此为反面教材,告诉大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土上“立碑”,这是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这些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的实践活动,激起周恩来和其他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进而激发大家奋发读书、革命救国的信念。
周恩来在银冈学堂只待了半年时间, 但他受西方教育的启蒙和革命思想的熏陶, 既掌握了新知, 又开阔了视野,使之迈出了革命人生的重要一步。正如他1946年9月在南京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中所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银冈学堂
❀恩师高亦吾的教育引导
1910年秋,年仅12岁的周恩来到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 (简称东关模范学校,现为沈阳市第六中学)学习。该校实行的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正义感。这促使奋发上进的周恩来时刻关心国事,并自订了当时奉天出版的《盛京时报》,每天细细阅读。
在东关模范学校,周恩来与剪掉发辫、一派新式打扮的高亦吾老师相遇,并由此相识而相知。
高亦吾,原名守铭,字盘之,在山东高等学院时加入同盟会。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开展反清救国的活动,他先后在高等学堂的同学中组织成立了“乐群学会”和“玫瑰花诗社”。他才思敏捷,饱含激情,不管写文做诗,还是在同学的集会或走上街头的演讲,听众无不悲愤交加。
周恩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高亦吾担任史地课教学。他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常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一些地域的人文名胜,把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他们生前写下的不朽之作讲给同学们听。如岳飞和《满江红》,文天祥和《过零丁洋》《正气歌》,戚继光和《马上作》等。
高亦吾在讲这些民族英雄之时,还特意使之与近代革命斗争相联系,向同学们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近几年来先后在广东发动的潮州、惠州、钦州、廉州武装起义,在广西发动的上思、镇南关和在云南发动的河口等武装起义。高亦吾每讲起这些,特别是革命党人所表现出的不畏挫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总是慷慨激昂,倾心听讲的学生们则是心潮激荡。这使得周恩来对革命党人更加敬仰钦佩,对高老师也更加尊重景仰,并倾慕追随。
高亦吾也很快喜爱上周恩来,师生二人交往密切起来。一天傍晚,在高亦吾的住处,周恩来向这位他敬重的老师讲了自己的家境身世和自己的抱负志向。高亦吾静心听完,感慨颇深,他怎么也想不到面前这位才十二岁的孩子,已饱尝人间艰辛,已胸怀报国壮志。他不仅视周恩来为知音,更视他为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把只身逃出山东时带出,一直珍藏于身边的《革命军》一书推荐给了他这个心爱的学生。《革命军》一书深深震撼了周恩来追求救国救民新思想的心灵,他为之如饥如渴、通宵达旦地一遍遍诵读,常常被书中歌颂的革命精神与提出的革命主张所打动。
在高亦吾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周恩来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读《警世报》《民报》和《孙逸仙》等进步报刊与书籍。他鼓励周恩来,要像孙先生和众多仁人志士那样,不懈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少年周恩来在高老师的指点与鼓励下,在追随时代进步潮流的脚步中,抱定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志向。
高亦吾
❀ 暑假在魏家楼的游历
1911年夏天,东关模范学校放暑假,周恩来相约同班同学何履祯、何天章等去他们家乡郊游。
何家住在沈阳南郊苏家屯陈相乡魏家楼子。何履祯的爷爷何殿甲是位秀才,当时已年逾花甲,在当地教私塾。老人一生饱尝艰辛,但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民思想,对青年一代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亲自带领他们去参观日俄战争旧址。
何殿甲带着他们站在断壁残垣前,悲愤地说:“在那场战争中,日俄两国都想吞并我国的东三省,互不相让,结果给我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战败的俄军为发泄气愤,竟血洗了整个魏家楼子,单我们何家就被杀死4人、重伤4人,我的父亲何朝云就是无缘无故被乱军活活埋掉的。”说到这里,老人眼圈湿润,说不下去了。周恩来听了,非常愤慨地说:“日本和俄国打仗,怎么打到我们中国来了?真是欺人太甚了!”
参观结束回到何家,何殿甲老人抑制不住激情,奋笔疾书了一首《登东山歌》赠给周恩来。歌曰:
登彼龙山兮山巅,望彼河水兮潺潺。
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
吾已生于斯兮长于斯,恨不能翱翔兮五湖烟。
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周恩来读了这首诗,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满怀悲愤地唱起当时流行的谴责日俄战争的歌曲《何日醒》:
辽东半岛风云紧,强俄未撤兵,呜呼东三省,第二波兰错铸成。
哥萨克队肆蹂躏,户无鸡犬宁。
日本三岛顿起雄心,新仇旧恨并,舰队联樯进,黄金山外炮声声。
俄败何喜,日胜何欣!吾党何日醒!
参观后的那天晚上,临时住宿于何殿甲老人书房的周恩来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张条幅,上边的内容是杜甫的《春望》,于是模仿着写了一首题为《村望》的诗:
国破山河在,村残草木深。
感时勿落泪,誓叫寇惊心。
烽火连三月,捷书抵万金。
白头休志短,患除贺更新。
魏家楼之行,使周恩来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史实,而且大大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热情。
总之,周恩来少立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离不开幼年时期书香家庭的熏陶,离不开陈式周、龚荫荪、高亦吾、何殿甲等众多爱国志士的指引,离不开新式学堂先进思想的教育,离不开革命理论进步书籍的浸染。他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旧中国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阅读和学习中对救国图存的革命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不断地知识积累和情感积淀中,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不畏艰难、不计利害,为之奋斗一生!
本文关键词: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 百度网盘,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啥,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意思是什么。这就是关于《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什么,有志者当效此生意思是什么 最佳答案(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