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通假字】,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什么是通假字
- 2、为什么古人写了“错别字”就可以被解释为“通假字”呢?
1、什么是通假字
简要回答
通假字是一种文言现象,指的是用字读音或字形与本字相同或相近的,用来替代本字的一个字。
详细内容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的现象之一,这里的“通假”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字称为“本字”。
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这是因为在古代,某些文字的使用方式还并不成熟,没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一个字可以去表示某个意思,但又可以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其中也有古代印刷相对落后,再加之战火焚毁,的原因,导致大部分书籍原版遗失,后来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记录者依据声音来记录,疏于校对,以致字形常常出现讹误,不同的记录者经常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声明:本篇经验系「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2、为什么古人写了“错别字”就可以被解释为“通假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语文课本上的“通假字”产生迷惑——为什么古人写的就是通假字,而我们自己写的就成了“错别字”呢?其实,错别字就是错别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写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无奈的。
先来看一下错别字吧:
清代有两位著名学者对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孙先生,他表示:“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其主要用途还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只要念出来大家都能听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错别字。但是著名史学家赵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别给错别字找借口。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
再来看一下通假字。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解释过,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种情况,即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
在“汉字六书”中有一种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边的四点水(灬)其实不叫四点水,而是火字底,它本来就读作“火”,释义也是“火”,所以“然”本来就是“燃烧”的意思。但是后来“然”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然后、然而”等意思。所以后世就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在“然”字左边加了个火字旁,用“燃”来表示燃烧的意思。而我们后世再读古书的时候,就把“然”当成“燃”的通假字来解释了,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
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咱老祖宗生活的时代,汉字数量太少,就会用字形或者读音相似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意思,比如“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都有“共”字,但是每个“共”的含义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字,而没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后世看来,“共”就是通假字,咱当然没有理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
第三、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还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尽管是同一个源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会让汉字出现不同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要统一文字。我们建国之后也颁布了规范字,将“涙”规范为“泪”,将“羣”规范为“群”等。
当然,古人也会写错别字,比如清朝已经有了“座”,但是咱中学课本中的《口技》写的却是“满坐寂然”,这就明显是错别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写“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处,而现在再写错别字就不能以自己写的是“通假字”来当借口了。
这就是关于《什么是通假字,为什么古人写了“错别字”就可以被解释为“通假字”呢》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