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聿铭怎么读聿】,贝聿铭的聿怎么读,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马未都:大师贝聿铭
- 2、贝聿铭怎么读聿:贝聿铭的聿怎么读
1、马未都: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先生
实在记不清具体日子了,至少二十多年前我有幸见过贝聿铭先生一面。那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贝聿铭先生有一位胞弟,叫贝聿昆,夫人李棠,我们叫她贝太太;贝太太在北京居住,闲来无事就逛琉璃厂,忘了是谁介绍的,我们认识了,几个人常坐在琉璃厂西街22号观复斋的小天井中,喝着茶聊着天。
那时的聊天都没什么实质,东一句西一句的,贝太太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我那时还年轻,说话估计快,贝太太有时就追问几句,让我感到北京土话说快了不行,别人听不太懂。
后来有一天,贝太太邀请我参加一个活动,说贝聿铭先生也参加。她还慎重地问了我一句:你知道贝聿铭先生吗?我说当然,华人的骄傲,建筑大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就是他设计的。美籍华人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是个极特殊的身份,指美国长大的中国人。而近些年的很多美籍华人是“新派”的,多在中国长大成人后加入美国国籍的。
老派的美籍华人早年都有不幸,许多人的前辈都是卖到美国的劳工;而贝家则不然,连续若干代的富翁,出身豪门,祖籍是人杰地灵的苏州。至少在明中叶时,贝家就在苏州开始了行医卖药,到了乾隆年间,苏州依地势之优,贝家依中药之利,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
到贝聿铭祖父贝理泰的时候已是清朝晚期了,同光中兴,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江南富庶地区生机勃勃。贝理泰在北京为官,因病思乡,回乡一边调理养病,一边负责当地政府税收,人脉与天赋结合,贝理泰很快地理财才能显露。清亡民国政府建立,贝理泰在1915年成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张就亲民,“一银元起开户”,业务迅速兴隆起来,家族因此光大,他的五个儿子,四个孙子都在银行工作,相互提携,风光一时无两。
这些儿子中后来最有名的就是三子贝祖诒,即贝聿铭的父亲。这些年流行一句话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贝聿铭的起跑线显然不同,因为他从小就是听祖父说,做事要“全力以赴”,这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凡是都有因果,我想贝聿铭先生的一生成就与“全力以赴”显然分不开。
1914年,22岁的贝祖诒就进入中国银行总行,1918年派往香港组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那时的年轻人真能干啊,二十几岁荣膺如此重任,搁今天实在不敢想象。贝聿铭从小就看着父亲忙于业务,呼风唤雨,从老家苏州,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奔波于生意场上,尤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香港等地开始大肆建造高层建筑,这让贝聿铭先生十分感兴趣。他于1935年18岁时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1955年,那一年我出生,贝聿铭先生在纽约成立建筑事务所,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是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座在卢浮宫广场突兀而起的看着十分不搭的玻璃建筑,一开始受到了社会极大的争议,至今算起来仅三十年时间。当时贝先生已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建筑奖”,如果没获过奖估计这个大胆方案难以通过。这座给他带来争议的建筑,可能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了,今天已成为卢浮宫的标志,那个古老建筑反倒退居二线了。
贝聿铭先生八十岁以后表示封山,安享晚年。可此时出现了一个艺术女神——日本的小山美秀子,她期望贝聿铭为她设计带有宗教意味的新型博物馆——美秀美术馆。他和贝先生说,殷切盼望您出山,钱不是问题,不讨价还价,只希望博物馆做好。贝先生在她的感召下,设计了桃花源——美秀美术馆,灵感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该馆建设期间,贝先生不顾八十高龄,几次亲临现场,最终大功告成。美秀美术馆我去过若干次,每次都有全新感受,站在桥头上,望着贝聿铭先生的杰作,想起小山美秀子的话“钱不是问题”,哑然而笑。
那以后,贝聿铭先生再度封山。谁知几年之后,苏州要建博物馆,希望他老人家再度出山,为家乡做点事。中国人都是面子大于里子,尤其拿家乡说事,责无旁贷。贝先生以八十岁高龄为家乡又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地址就选在离他家祖上的狮子林不远的地方;当苏州博物馆落成之后,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让自然风光与人文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今天去苏州旅游的必到之处。
和贝聿铭先生见面的那个晚上人很多,先是端着个红酒杯聊东聊西,那天说英文的人比说中文的人多,我笨嘴拙舌地插不上话,贝太太生怕冷落了我陪着我聊天。尽管贝聿铭先生与我用中文交流,但我还是不知说什么好,说的都是社交场上的客套话。我好像年轻时特愿意与年长两辈的人交流,王世襄先生,朱家溍先生,史树青先生等等,他们都是清末民初出生的人,在世道沧桑中成为大家。时势造就人,在这一代人身上,我不仅看见传统的魅力,还看见成功者的韧性。与贝聿铭先生交流,他的弯眉笑脸印象深刻,特别像一个邻家的和蔼老头儿,不像一个获过大奖,蜚声中外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母亲出身大家闺秀,姓庄,其父为清廷国子监祭酒,这职务类似今天的教育部长。贝聿铭出生的时候,母亲为其起名——聿铭。聿的本意是笔,筆的繁体字底下就是聿;铭的本意是铸刻,铭记在心就是铸刻在心上之意;用笔铸刻显然只有建筑设计符合这一点,也不知贝母有先见之明,还是贝聿铭先生就是这个宿命?
人活百年,终有一别。贝聿铭先生以一百零二岁高龄驾鹤西游,当他路过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还有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时,我猜想怹老人家一定欣慰,一定觉得自己不虚人生此行。
(来源:马未都)
2、贝聿铭怎么读聿:贝聿铭的聿怎么读
yù
聿的读音是yù,属于象形字,看上去像是一只手握着笔。聿出自《说文》“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 吴谓之不律, 燕谓之弗。”聿原为笔的本字,秦以后始加竹作笔,指用笔写文章,轻疾的样子。
聿,yù,象形字,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
聿 yù【名】
指事。从聿一一者,牍也。秦以后皆作笔。本义:毛笔。笔的本字,秦以后始加竹作笔)同本义又如:舌聿(即“口笔”。用口所说的,用笔所写的)
聿 yù【助】
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又如:聿女(养女);聿遵(遵循。聿,发语词);聿追(聿本助词。后人往往训聿为述,因以“聿追”谓追述先人德业)
聿 yù【形】
轻快。又如:聿皇(轻快的样子);聿役(动的样子);聿越(迅速地跨越)
聿 yù【动】
古“聿”与“曰”假借通用。《毛诗》:“雨雪瀌瀌,见晛曰消”。《汉书·刘向传》引《诗》:“雨雪麃麃,见晛聿消”。“麃”为“瀌”渻文。该诗意为:雨雪瀌瀌然,见日气而自消。
聿的出处
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说文》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诗·大雅·文王》
聿,循也。--《后汉书·傅毅传》注
其山山聿山卒而嵯峨,其水萦纡而绿波.---《万载县志》
武骑聿皇。--《汉书·扬雄传上》
贝聿铭bei yù ming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本文关键词:觑觎和觊觎怎么读,饕餮耄耋怎么读,聿是什么意思,耄耋耆耈怎么读,媪妪怎么读。这就是关于《贝聿铭怎么读聿,贝聿铭的聿怎么读(马未都:大师贝聿铭)》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