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率先提出了“四大发明”这一概念?
- 2、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1、“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率先提出了“四大发明”这一概念?
刘瀛璐
在人类历史的纪念碑谷中,“四大发明”已经屹立了几千年。是谁将它们挑选出来,并将之分别与无数文明颤动联系到一起的?换言之,“四大发明”又是如何被发明的?正是我们要阅读本期内容需要了解的“前传”。
早在公元3世纪,纸张便先于造纸术随着丝绸之路向西流传。公元7—11世纪,阿拉伯帝国领土不断扩张,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造纸术通过战争、商队向外传递,16世纪末纸张在全欧洲流行,17世纪北美洲建起了第一个造纸厂,此后全世界都开始享受到了纸张所带来的进步福利。
可以印刷宗教宣传品的雕版印刷术很快引起了传教士们的注意,借着唐宋时期繁荣的海上活动,在10世纪西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直到15世纪,德国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这一行为晚于毕昇400年。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到来的前夜,充当了社会巨变之轮。“纸起源于中国……随后印刷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全世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入了充满活力的阶段。在没有纸和印刷术的时候, 传授知识只能点点滴滴地进行, 而现在都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在广大的范围内迅速地传播。在这种情况下, 成千上万的思想家涌现出来了。”很多年后,西方学者这样回忆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冲击。
11世纪开始,指南针随着宋代发达的海上航路来到了商船、舰队的水手中间,人们因此探寻到世界更广泛的边界。基于炼丹术的经验,8世纪中国研制出火药,11—12世纪,火箭、火炮、管形火枪等武器相继发明。战争充当了文明的使者,蒙古大军率先汲取了南宋的火器技术,并在西征过程中踊跃传递。阿拉伯人接过科技的火种,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不再坚不可摧,欧洲人在战争中认识火药,并迎来了资本主义的曙光。
世界发生了巨变。一些先进思想关照到了其中的联动,相继在著述中提及了这些技术发明与格局震撼之间的蝴蝶效应。
关于三大或四大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19世纪卡尔·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该文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所指出的:“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3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
2、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毕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 ,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活字印刷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毕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古代凸版铅印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与后文“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矛盾。)
各种活字种类
毕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汉字活字字体主要有宋体、正楷、仿宋、黑体4种。并有长扁变形体,另有隶书、魏碑、美术体等不同风格的字体多种。宋体又称老宋体,横细直粗,整齐清晰,容易辨认,阅读效果好,为中国书刊报纸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体、细体等三四种,日本人称为“明朝体”。正楷字体端庄方正,笔法和手写相仿,有几种不同风格的活字,适用面广,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更多使用。仿宋体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设计的活字,横直笔画粗细相近,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秀丽清健悦目,书刊的正文、标题、图版说明文,商品包装广告等均适用。字体有方形、长形2种。黑体,视觉上横直笔画粗细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体字、等线体字,字体也有粗体细体的不同,一般作标题和重点文句用。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鲜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体。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腊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文、泰文等多种,都设计有多种字体。拉丁文活字字体种类最多,按不同风格,可分为哥特体、罗马体、无装饰线黑体 (又称等线体)、方装饰线黑体(又称埃及体)、斜体(又称意大利体)、手写体、美术体7大类,每一类中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少则十多种,多则几十种,各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木版活字印刷术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名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是那些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为将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相关国家需要承诺执行专门的保护计划,并有可能从教科文组织管理的一个基金获得财政方面的资助。
本文关键词:金属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造纸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朝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怎么读。这就是关于《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是谁率先提出了“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