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制金银花茶是晒干还是阴干】,怎么制作金银花茶,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自制金银花茶是晒干还是阴干:怎么制作金银花茶
- 2、凉血止痢,疮痈之圣药——金银花
1、自制金银花茶是晒干还是阴干:怎么制作金银花茶
金银花茶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毒、疏利咽喉、消暑除烦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下金银花茶怎么加工
操作方法
想要做出品质优良的金银花茶,金银花的原料一定要好,我们尽量将金银花从藤上采摘下来,含苞待放的最好,越新鲜越好。
然后把新鲜的金银花摘下来以后要立马进行干炒,这样子可以保存金银花的大部分营养,在炒制之前把炒制金银花的锅擦干净,然后把锅烧热,然后放上采回来的金银花炒制,炒到变色,散发出香味,有一种熟透了的程度为止。
然后将炒好的金银花放在太阳下晒干,晒干的时候一定要把金银花铺散开来,不要堆起来,让金银花充分的受到光照。
如果只是晒干一次是不能把金银花中的水分全部晒干的,金银花要多晒几次,一次晒干后放置几天在晒,然后放在密封保存,保存的时候最好放入一些干燥剂
2、凉血止痢,疮痈之圣药——金银花
编者按:金银花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功效,分布于河南、山东、广东等地。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解热,抗肿瘤,抗菌,抗氧化,降低血糖,保护肺脏等。因其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药用价值高,常可与多种其他药物配伍用于多种方剂之中,临床应用广泛。近日,新华网邀请北京中医医院中药师崔一然讲解金银花的妙用。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因花初开时为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黄色,呈现黄白相映的景象,故名金银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有极为生动的描述:“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又名“忍冬”“银花”“双花”“二宝花”等,为药食两用品。因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而广泛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炎症、SARS 及禽流感等各种细菌病毒感染,有”药铺小神仙““中药中的青霉素”之称。
“忍冬”是金银花最早的药用名称,首见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因其“凌冬不凋”的生长特性,故名忍冬。忍冬作为药用植物,经历了一个从独用茎叶,到茎叶花均入药,再强调以花为主的发展历程。
宋以前多以“忍冬”记载于本草,以茎叶或全草入药,并无金银花之名。其名首见于北宋《苏沈良方》,书中云:"叶尖圆茎生, 茎叶皆有毛, 生田野篱落, 处处有之, 两叶对生。春夏新叶梢尖, 而色嫩绿柔薄, 秋冬即坚浓, 色深而圆, 得霜则叶卷而色紫, 经冬不凋。四月开花, 极芬, 香闻数步, 初开色白, 数日则变黄。每黄白相间, 故一名金银花。“到了南宋《履巉-岩本草》中“金银花”首次成为正式药名,其云:"鹭鹭藤, 性温无毒, 治筋骨疼痛……一名金银花。“可当时虽有“金银花”之名,但未言及以花入药,临床使用的仍是忍冬的藤茎或全草,“金银花” 可以说只是形容其植物特征的专用名词而已。到了明代逐渐由藤叶到与花并用,清代则认为“其花尤妙”而重花轻藤,此后花与藤叶各自入药。2015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和“忍冬藤”分列两项,金银花为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功专清热解毒;忍冬藤则为忍冬的干燥茎枝,功专通经活络。
在宋元年间,金银花多应用于外科疮疡诸证,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中重用金银花,该方被称之为“疮痈之圣药, 外科之首方”。到了明代, 诸医家明确指出了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清代对金银花的运用, 取其疏散风热, 凉血解毒之功,不仅承前人之说, 更在某些方面有其独到见地和创新。清代人们正式将金银花作为一种茶饮。《本草求真》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将金银花晒干后泡茶饮用清热解暑,常用于炎热地区或春夏季节。制造药露。金银花露的制作见于《本草纲目拾遗》:“金银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鲜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逊,气芬郁而味甘,能开胃宽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饲小儿无疮毒,尤能散暑。”防治瘟病。清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尤擅长运用金银花,创制了数首以金银花为主要组成药物的方剂,用于温热病的治疗,如著名的银翘散、清营汤等。
金银花植物除药用外,由于其枝藤攀缘,花期较长,叶形娇美,又作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韩国首尔将其定为市花。其花香粉多,又是较好的蜜源植物,花与叶富含苷类、酮类,代茶饮用消暑解渴。近年来,金银花的功能不断被发现,如制牙膏、化妆品、小儿口疮等,在抗击非典型肺炎(SARS)的中药配方中,金银花也是主要成分。(崔一然)
本文关键词:自己怎样制作金银花茶,如何制做金银花茶,怎么制作金银花茶叶,怎么制作金银花茶视频,金银花茶怎样制作。这就是关于《自制金银花茶是晒干还是阴干,怎么制作金银花茶(疮痈之圣药——金银花)》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