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朗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

关于【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朗读,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文」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风景秀美,体现人生3种境界
  • 2、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1、「古文」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风景秀美,体现人生3种境界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赋诗深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任为侍诏、奉朝请。其文工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札,时称“吴均体”。通史学,曾应诏撰《通史》,未成而卒。著作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从题名看,《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了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文章清新俊朗,明净有力,使读者读后如亲临其境。这在雕绘满眼的南朝骈文中犹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可爱。作者通过他的“可爱”的文章,表现出了人生三种境界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朗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

《与朱元思书》注音全文

① 风烟:指烟雾。

② 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 从流:随着江水。

④ 富阳:县名,临富春江。

⑤ 桐庐:县名,亦临富春江。

⑥ 缥碧:青白色。

⑦ 湍:急流。

⑧ 负:依恃,凭借。

⑨ 轩:高。

⑩ 邈:远。

⑪ 泠泠:形容水声清亮。

⑫ 转:通“啭”,指蝉鸣。

⑬ 鸢飞戾天: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⑭ 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

⑮ 反:通“返”,返回。

⑯ 柯:树枝。

烟雾都消散尽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势如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彼此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争高笔直地向上,形成了千百座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鹭港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望见如此雄奇壮美的峰峦,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朗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

千里江山图局部

第一种境界——沉静超然。

许多的读者,往往认为这种境界是文章接近尾声处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因为这点明了主旨,表现了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理想。但如果细读全文,你会发现这一境界在文中早有对应。文章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二句,写云烟雾岚散尽,山峰碧青,与天空融为一色,表现了一种极沉静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重峦叠嶂的群山融入青天之中,且无一丝流云扰动其中的平静,这是何等广阔的世界,无边无际,唯有自己的身影在其中任意而行,身外的一切都化入了“共色”的世界之中,这又是何等超然。作者再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千丈”之水,“直视”“游鱼细石”,足见此刻作者内心的平静,就如同眼前这一潭碧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表面写林木之茂,但“在昼犹昏”“有时见日”,带出时间,暗示着山中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失。超然物外者,自然不必在意日落月升,任其匆匆,流动的光阴在此自然也就“绝对”静止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沉静超然。

第二种境界——自由随意。

在如此“共色”的世界中,作者又表现出一种自由洒脱的追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时候的作者心情应该很舒畅惬意的,表现出了一种无拘无束地畅游。但此时的作者,已经将狭窄的山谷化成了无限的世界。正如吴均在《山中杂诗三首》中说“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所写,自己的生命已经与山水风物相契合,又何需在意“东西”的方向呢?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泠泠,水声清悦,相鸣,鸟鸣呼应,衬托得四周环境越发静谧祥和。作者的脚步,自由自在穿行于树林中每一处角落。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一夏,不知秋也,文中写山“皆生寒树”,两者对应,由此可见文章中所写的季节当属夏天。但“不穷”“无绝”,表现了这一炎热的季节似乎没有尽头,依然令人内心炽热,向着山林深入,探寻更美的境界。可见,作者的描写并不局限于一隅,而是自由自在,往来于山间,体现出自由随意的意趣。

第三种境界——积极进取

前两种境界,我们在文章的描写中轻而易举地感受出来。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文中还富含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隐含在文中动静描写的转化上。

首先,文中描写动静之间的转换极为迅捷。作者写水,“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均为静景,可作者笔锋一转,原本沉静的流水,就化“急湍”“猛浪”。《三峡》中,郦道元写“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样是动静相间,但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可本文中,作者描写的就是眼前的一潭江水,为何会一下子就发生变化了呢?显然,这种变化源自作者心中感情的起伏,同时也为下文所描写的极富动感的群山作了铺垫。

其次,文中以动态写静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轩邈”“争”,在此处语义非常相近,表现出群山争先恐后之状貌;“上”“高”写出了群山“生长”的方向,与数词连用,似乎群山的“生长”是无穷无尽般。群山本为静态,在古人的笔下,往往也会用来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环境,但在作者笔下,却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这种写法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也显然,这里的描写,同样也是作者内心感受的外在体现。那么,作者为何在要让群山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呢?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朗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

方便阅读时,参考原文

解答这一问题,还需要回到文章的主题上。细细研读作者的描写,我们会发现,群山青云直上,似无尽头,与后文的“鸢飞戾天者”的方向是一致的,而“经纶世务者”不也同样需要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与群山争先恐后之状相对应。作者在此处的描写,实际上也是自己心中的一段历程。“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原文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原意是以鸢、鱼竭力飞翔潜游来激励君子去完善自身的道德。《中庸》中就引用此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表现道德对人的教化无所不至。换言之,此句本无贬意,代表了一种全力以赴的追求。作者在此处,将静景瞬间化为动态,以动态写静景,表现的也是这样的一种追求。但这种追求为何会最终“息心”“忘反”了呢?这也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来看。

吴均,活动于齐梁时代,有过从军经历,也曾经进入过梁武帝身边的文士之圈。可是,吴均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当时南朝梁上层人士的青睐。文章开头说过,其通史学,历史记载其“欲著史以自名”,写成《齐春秋》,但他无法借阅到齐代的《起居注》,也不懂得依官方的标准来剪裁史料,书成之后,被梁武帝冠上了“不实”之名,下令焚之,并免其职。

从这一事例上看,尽管吴均当时已经有一个小小的官职,但始终与上层人士有着极大的疏离。不过,梁武帝看上了其著史之材,让其撰《通史》。在一次聚会中,武帝以六字叠韵为戏,让群臣酬和,吴均竟然无词以对,武帝毫不客气地以“吴均不均”给他下了断语,“遂永疏隔”,再无重用的机会。张溥(pǔ)叹息他 “何独无天子缘也”,实际上,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不事堆砌,语句明澈,与齐梁时绮丽的文风不相适应,自然答不上梁武帝堆砌语音的文字游戏,而其“家世寒贱”,自然也在极为重视门第的南北朝时期无人赏识。虽然,他也曾为自己的前途而奋力拼搏过,但在那样的时代中,他的一切努力最终归于流水。此时,江南明丽的山水就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之地。

《与朱元思书》就通过动静之间强烈的变化与对照,表现了他曾经孜孜以求的生命历程,那千百座山峰,正是其写照。最终,在“奇山异水”之中,他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群山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但覆盖于其上的是“寒树”,掩盖了交错的山峰,也让他与曾经熟悉的人“天各一方”,唯留下一片沉静超然的山林,任他来去自由。

不知此时,你是否也沉醉其中了呢?你又有何感想呢?

2、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鹭港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本文关键词: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手写,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八上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一句一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拼音。这就是关于《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朗读(吴均《与朱元思书》仅144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48374/
1
上一篇 reader是什么意思中文,reader是什么梗(词缀Dis-的那些事)
下一篇 遗骸和遗体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遗骸(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点+图文讲解)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