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
- 2、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
1、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
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有同学问“垂髫”是什么年龄,学孟子的《富贵不能淫》时,又有同学问“加冠之年”是多少岁。孩子们的课外积累太“单薄”了!“令尊”不知道是父亲,“在下”竟用来说别人,尤其对古代年龄的称谓更是一头雾水。今天托台风“梅花”上岸的福,有时间把这些课外知识整理出来,给大家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对各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至3岁:孩提
4~7岁:垂髫
8~14:总角
女子
13~14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男子
13~15岁:束发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 、 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期顾之年
不满周岁的婴孩儿,还包裹着小被子,所以叫襁褓之中。 2~3岁的儿童。自由自在,不谙世事,心清如许,就是最美好的孩提时代。
四到八岁的儿童统称为垂髫(tiao):(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把头发看成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胎发式样虽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剃发时要留下少许,不能剃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留“老毛”。小儿剃头时,常把囟门近旁的头发留下一撮,这种头发称为"鬌"(tuo三声)。每次剃发留一点,久而久之鬌便深垂下来,这便是髫。幼儿稍长,便不再剃发。《桃花源记》中有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垂髫为古代幼儿特有的发式,也是其代称。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这是古代八至十四岁的总体发式。
我们经常说的豆蔻年华就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女(年),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多数时候形容娇羞可爱的少女。
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开始立志学习了,孔子亦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行笄礼,15岁结发,用笄贯之,成人了,可以出嫁了。古时婚嫁有点早啊,现在刚读初二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孟子三章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三十而立,男子三十岁应该修身立志,有所作为了。按现在年龄二十岁高考,二十四岁大学毕业,二十七岁研究生毕业,学有所成,正是大显身手,立业成家的好年华。
四十而不惑,不论男女到了四十岁后,不应该有困惑了,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糊里糊涂,一意孤行。
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尽人事也知天命!五十岁人生过半,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大彻大悟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要乐天知命,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六十花甲,六十年一个甲子,天干地支又重新轮回。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圣人寿至七十三岁,何况寻常人等?耄耋之年,耄指九十岁,耋指八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活到百岁不是梦!
同学们,记住了这些古代年龄称谓,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常识,而且在人前谈论起中国古文化时也会底气十足。何乐而不为呢?
2、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
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冠礼仪式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男子年纪别称二十岁称弱冠之年。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知命之年。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七十岁称古稀之年。八九十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一百岁岁为期颐之年。
本文关键词:古人称二十岁的男子为什么之年,古时候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三十岁回,古代男子二十多岁称之年,古代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这就是关于《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之年(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