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你知道哪些歇后语的由来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
- 2、你知道这些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吗?都回答得上来的算你狠
1、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2、你知道这些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吗?都回答得上来的算你狠
为何用“马脚”而非“人脚”?
人们常用“露马脚”来形容某人撒谎露出破绽,但为什么要用“露马脚”而不是“露人脚”呢?
相传,朱元璋与一位未缠“小脚”的马姑娘结了婚。
一天,马氏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马氏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
“马脚”一词随之流传于后世。
2. 马虎。
宋代,京城一位画家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
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此后,“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 老头子。
大街上,常能听到年老的奶奶称呼老伴“老头子”,你可别认为它是形容人年老,实际“老头子”的意思可比这深厚多了。
据记载,盛夏的一天,纪晓岚正袒胸露背地校阅书稿时,乾隆皇帝踱步走来,纪晓岚欲穿衣已经来不及了,便钻入案下。
过了一会儿,他以为乾隆皇帝已经走了,便问馆中人:“老头子已经走了吗?”
话音刚落,发现乾隆皇帝就在他身旁坐着。
乾隆怒问纪晓岚:“‘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
谁料,纪晓岚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母天地又谓天之子,简称为‘老头子’。”
4. 敲竹杠。
近年来开车遇上“碰瓷”的新闻可是不少,“碰瓷”也可以用“敲竹杠”来描述。而“敲竹杠”的由来与走私竟有着密切联系。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
某水运客商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剖开嫩竹,藏进烟土,躲避检查。
一次,商船行至绍兴码头,该关卡一名师爷走上船用烟竿敲得竹杠“咯咯”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掏出数两银子塞给师爷,请求不要再“敲竹杠”。
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5. 吝啬。
“吝啬”原来是两个人。
大家肯定知道“吝啬”是形容人小气,但是却不一定知道这竟是两个人的名字。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王吝的人,中秋前夕去看望老朋友李啬,但不舍得买月饼,就画了一个月饼,提着去到李家。
结果李啬没在,他的儿子说,王伯伯提着月饼来我们家,我要回一份礼才是,于是画了一个大南瓜,送给王吝。
后来李啬回问儿子王吝有送礼吗?
儿子回到:“送了一盒月饼。”
“那你回礼了吗?”
儿子答:“回了一个这么大的南瓜。”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两人的名字吝啬,用来形容那些刻薄小气的人。
6. 装蒜。
水仙不开花——装蒜。
“你不要装蒜”,是在找人算账而对方装糊涂时常用的词语,那么“装蒜”源自哪里呢?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长得绿油油,便称赞了一番。
翌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这一季节青蒜尚未长出。
为讨好皇帝,当地官吏差人把许多水仙移植到一起,远远望去其叶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后果然赞不绝口,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迁。
打这以后,人们就把弄虚作假或不懂装懂嘲讽为“装蒜”了。
本文关键词:歇后语的含义和由来,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样的,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意思,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故事,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2。这就是关于《歇后语的由来是什么,你知道哪些歇后语的由来吗(你知道这些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