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里,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里
1、《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七篇“述而篇”。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好古人智慧。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我非生而知之者 ”谈到了孔子对自我的评价。
有人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回去跟孔子说了这事。
孔子跟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是个勤奋用功到连吃饭都会忘记的人了;快乐到忘记忧愁;对生老不挂怀在心。”
这里可以看出,这种属于人格展现的介绍,并非自夸。孔子没有说要介绍头衔或是有什么成就。
而是要自己介绍他人格修养的这点,表明他是一个正直勤奋,诚实好学的人。
可以勤奋到忘记吃饭;正直到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快乐得忘记忧愁。
而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的一生确实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十分刻苦,为了追求理想常常废寝忘食
后面孔子又说,他并非生下来就是懂得很多知识的人,也并非是个圣人。
他只是喜欢学习古代文化、古人的智慧和勤奋刻苦地去探索。
这也表达了所谓的天才和神童,并非是属于天生,而是需要沟通的不断可以去投入练习才得以提升的。
继续下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实际上现在人们天天八卦的就是怪力乱神。
怪,超自然的现象,不符合实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科学依据。
力,施暴、强权、打架,各种不正当组织。
乱,八卦,不正经,胡说八道,人云亦云,随意推测。
神,神出鬼没,谈论鬼神系统。
孔子对于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从来不说。
所以人的语言系统是很重要的,不随意讨论怪力乱神,扰乱他人又扰乱社会。
人的所有言行都受思想的控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
如果没有坚定的思想信仰,为人处世就会没有原则;而缺乏思想指导的人,必定会内心空虚。
所以,只有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思想信仰,才能不被封建迷信思想控制,才能找到做人处事的准则。
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理应崇尚科学,远离迷信。
继续下章,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因生活成长环境的不同,所学所见的也就有所差别,所以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比自己好的呢,就跟他学习;比自己槽糕的呢,借鉴反省,然后改正。
所以即便是与少数人同行,也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
有些人喜欢以年长自居,以位高自居,骄傲自大,不愿向别人学习,这样的人很少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人无完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
对别人的长处抱着欣赏的态度,不能嫉妒,而应主动效仿。
看到别人的短处,就拿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里
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中的“三”其实是“参”字,全文当作“参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参照别人的言行,必然能找到自己可以师法之处,比自己好的方面,就学习过来,不好的方面,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古代钞本的《论语》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本文关键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里谁写的,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出处是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出自谁。这就是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里(《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