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邯郸学步的寓意】,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是什么,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三千年没改过地名,跟着成语看邯郸
- 2、邯郸学步的寓意: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是什么
1、三千年没改过地名,跟着成语看邯郸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属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唯一一个3000年来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
邯郸曾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都城,时间长达158年,留下了丰富的赵文化遗存。唐朝韩愈说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后人改为“慷慨悲歌”,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色。邯郸,为什么会“慷慨悲歌”呢?答案说不定在几个成语之中。
胡服骑射,换身衣服为什么能强兵富国
一提到“胡服骑射”,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和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联系起来,这是2300多年前发生在赵国都城邯郸的一场改革运动。在继位的第十九年(公元前307年),34岁的赵武灵王向全国颁布“胡服骑射”法令,酝酿已久的改革运动在邯郸闪亮登场。
所谓“胡服”,即改穿胡人(即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着长裤,腰间系皮带,脚蹬长靴,其特点是简捷方便。服装也影响作战方式,胡人以骑兵为主,善于骑射,机动灵活,特别适合长距离突袭和复杂地形作战。“胡服骑射”也让赵国人学习胡人骑射的本领,从而建立起机动灵活的骑兵部队,达到先强兵再富国的目的。
河北邯郸,赵苑公园里的胡服骑射雕塑。视觉中国 供图
历史上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那些触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革尤其困难。阻力首先来自公子成,他是赵武灵王的亲叔叔,老贵族,在赵国朝野有很大影响。公子成认为,我们中原历史悠久、政治清明,是礼仪之邦,一直以来都是周边游牧民族学习的榜样。现在却丢弃传统,改穿胡人服装,这明显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是违背人心的。
赵武灵王一看他叔叔这个态度,知道必须亲自给他做思想工作了。于是,他屈驾亲自来到了公子成的家里,与公子成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辩论和交心。最终,公子成被赵武灵王的远见和决心所打动,表示支持改革。第二天,他亲自穿上胡服上早朝。其他大臣们一看,公子成都这样做了,于是也纷纷表示赞成。
“胡服骑射”的政令得以顺利颁布实施,改革也收到了显著成效。
首先,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其次,保障了赵国边境的安全,赵国骑兵多次出击打败东胡、楼烦,迫使林胡王献马,灭掉了中山;再次,使赵国成为军事力量强大的诸侯国,成为战国后期几乎唯一能够与强秦抗衡的国家。
“胡服骑射”也对邯郸的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北方游牧文化的生活方式开始影响邯郸,邯郸人不仅着胡服,而且,胡食、胡舞、胡乐等饮食、娱乐文化也逐渐影响了邯郸的文化;另一方面,胡服骑射使邯郸男儿从小学习骑马射箭,逐渐培育了一种剽悍、尚武、耿直、侠义的文化风尚。
邯郸学步,少年学的到底是什么“步”
今天的邯郸是“中国成语之都”,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直接或间接产生于邯郸的成语典故多达1500多条,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无法相提并论的。有一个与邯郸直接相关的成语——邯郸学步。它的现代意义是盲目模仿别人,结果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东西,反而丢掉自己原有的东西。但事实上,“邯郸学步”的最初含义并非如此。
“邯郸学步”,源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在这段话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寿陵的少年为什么要到邯郸学“步”?二,他学的到底是什么“步”?
“胡服骑射”之后,邯郸获得了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由于处在我国南北交通以及农耕和游牧产品交易的咽喉地带,很快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频繁的商业活动,又推动了娱乐文化的繁荣。史书记载,赵国晚期在邯郸形成一种风气:年轻男子喜欢相聚游戏,进行一些博弈活动;女子则学习“弹琴、鼓瑟、跕屣”。邯郸俨然已成为一座歌舞娱乐之城。
燕国寿陵的那位少年应当是受到了城市的吸引才来到邯郸的。他来邯郸干什么——学习舞蹈,其中包括一种叫“跕屣”的舞蹈。这是一种当时在邯郸流行的舞蹈形式——舞蹈者抬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旋转起舞,与现代芭蕾非常相近。
“胡服骑射”之后,大量“三胡”牧民移居邯郸城内,他们喜欢歌舞,而“跕屣”就类似于游牧民族的“胡旋舞”“胡腾舞”,是一种洒脱、豪放的舞蹈形式。不仅邯郸的女子喜欢跳“跕屣”,男子也喜欢。
那位寿陵少年来到邯郸学习的“步”,就是这种时尚流行的舞步。本打算学成以后,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但由于“跕屣”舞步技巧性强、难度很大,他下的功夫又不够,所以半途而废,不仅没有掌握新舞蹈的技能,还把自己原有的那点舞蹈基础也丢掉了。这就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的来历。
廉颇与蔺相如是“成语制造机”
现代人们常用“负荆请罪”的典故,来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追溯起来,这个故事也发生在邯郸,与赵国的两位知名人物有关——廉颇与蔺相如。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就不在此赘述。
“胡服骑射”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力量,并培养出一大批名将,廉颇就是其中之一。而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位次还在廉颇之上。这让性情耿直的廉颇忿忿不平,一度找茬。但最终,蔺相如的宽宏大量,让廉颇认识到了他的良苦用心。于是,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个人也成了一辈子的“刎颈之交”。
赵国将相和睦,获得了稳定的政治、军事环境,邯郸在一段时期里保持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局面,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派大将王翦围攻邯郸,赵国无力抵抗,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到了今天,“胡服骑射”已经成为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象征,它不仅是邯郸,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脍炙人口的典故,也使得邯郸成为一座既富有魅力、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六大古都”“黄河上的古都”“丝路上的古城”主讲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邯郸学步的寓意: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是什么
邯郸学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模仿别人,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丢掉原有技能。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学习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短处,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刻意模仿。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告诉我们,不要一味的模仿别人,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丢掉原有技能。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学习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短处,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在学习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要一味的去崇拜他人,要有主见,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事物的规律,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灵活应变,进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本文关键词: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和道理,邯郸学步故事及寓意,邯郸学步故事内容及寓意,邯郸学步故事含义,邯郸学步的故事意思是什么。这就是关于《邯郸学步的寓意,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是什么(三千年没改过地名)》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