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夏天的冰从哪里来】,古人夏天哪来的冰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代没有冰箱,为什么夏天还能用上冰块?
- 2、古人夏天的冰从哪里来
1、古代没有冰箱,为什么夏天还能用上冰块?
近年来,全球温度不断升高,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这几年的夏天要比以前炎热许多。
按照这个推算,是不是时间越往前,夏天的温度就越低呢?当然不是这样,太阳已经存在了亿万年,每天东升西落地照耀在大地上,它的温度基本是不变的,所以古代的温度其实是很高的。
《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中,白胜在黄泥岗卖酒的时候就唱过“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头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虽然他是在表达穷苦百姓和达官显贵之间不平等的阶级关系,但也能从前两句中看出当时的夏天是有多炎热。试想在炎热的夏天如果能有一碗冰镇绿豆汤或者是酸梅汤,生活该是有多惬意。
坚硬的冰块
那么古人在如此酷热的夏天,是怎样利用冰块降温消暑的呢?
1、冬天储冰,夏天使用
冬天的时候,古代的北方和现在一样寒冷,一些商贾世家和达官显贵,以及宫廷采办处的人此时就开始在北方忙活起来了。他们会将最干净和最坚硬的冰块凿取下来储藏,一般储藏在地窖或者是很寒冷的天然冰洞里面,然后在冰块上面铺一层如稻草、芦苇等隔热效果较好的植物材料,以此来达到储存的目的。但是并不是说这样做了就能保证冰块的万无一失,冬天到夏天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冰块一样会融化,通常融化的体积是原来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在运输途中也会有所消耗,因此在取冰的时候就会多凿取所需体积的两倍,以此来保证夏天对于冰块的需求。
冰镇西瓜
2、硝石制冰
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使用生产工具。人类的智慧是伟大的,古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可以利用硝石来制冰。硝石制冰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首先要准备一大一小两个容器,将小的容器装上水放进大的容器里面,然后在大容器里面加水放硝石,加的水要与小容器持平,硝石会吸收热量,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小容器里面的水就会结冰。
第一种方法的使用者为皇室宗亲及富商大户,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反季节使用冰块来降温。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冰块运送到这些人府里的时候,他们又是如何保存的呢?商周时期有一种青铜水器叫“鉴”,原本是用来盛水当镜子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深腹宽足的青铜器抗热效果很好,于是根据这一原理铸造出了专门存放冰块的青铜器——冰鉴。放在冰鉴里面的冰块融化速度很慢,因此满足了这些人在夏天消暑的需求。
青铜冰鉴
第二种方法的使用者非常广泛,以广大穷困百姓为主。硝石的原材料非常容易获取,一般在农村的墙角就有,通常是呈白色的结晶状。而硝石也是可以多次被重复使用的,只需要将与水融合的硝水加热蒸发,就会得到最开始放入的原始硝石,这种经济又实用的方法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是非常适用的。
2、古人夏天的冰从哪里来
冬天的时候采集冰块,放在冰窖里保存,次年夏天从冰窖中取出使用。
古代夏天用的冰,都是冬天的时候在河里把整块的冰,开采出来,运到特殊的储存室里,也就是冰窖中储存,等到夏天的时候再用来保鲜、降温、做吃的。在古代这是一项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只有有钱的富豪之家或是达官显贵,皇室才会有资本这么做的,寻常百姓都只是把东西,悬到井中降温。
唐朝时长安冰的价格一度被炒到和黄金价格相同的水平,如今西安最凉快的地方冰窖巷,就是明清时期官府作为藏冰的地方。像古罗马这种地中海气候影响下的国家,很少会有大范围的自然冰,为此古罗马人不惜爬到西西里岛的山顶上去采冰。
除了自己采冰以外,中国还会进口外国的冰块,美国在建国前,有句自嘲的话是这么说的,新英格兰只产花岗石和冰块,别的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们一度不遗余力地推动将北美的冰块销往全世界,由于海运成本低,冰块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溢价喜人,鸳鸯航海技术的突破使北美的冰块畅销世界。 有人问,远洋运冰不会化的更快吗?资料显示,大量的冰堆积在一起本身就化的慢,冰块在船舱中吸热,船舱温度下降,冷空气就形成了一道隔热层。另外,人们会将锯末撒在冰块上来减少冰块中间缝隙的空气流通,以此来延缓冰块的融化速度。
采冰这么麻烦,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古人有没有方法制冰呢?《淮南万毕术》倒是有提过”夏造冰“方法的记载,但语焉不详年代久远,实在是无法确认内容;网上盛传唐末的硝石制冰,古书并未有明确记载。直到17775年,库伦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人类才真正学会了制冰。
本文关键词:古人夏天哪来的冰块,古代的冰从哪来,古时候冰是怎么来的,古代夏天哪来的冰,古代夏天的冰块儿是哪儿来的?。这就是关于《古人夏天的冰从哪里来,古人夏天哪来的冰块(为什么夏天还能用上冰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