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汴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开封地名源流考
- 2、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开封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摘要:开封境域,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活动。
古文献载:夏朝曾立都于老丘,故称老丘。作为国都、政区地名,历有老丘、大梁、浚仪、汴州、东京、开封之称。境内历文化深厚,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关键词:老丘;大梁;浚仪;汴州;开封;源流考释
开封境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发现数处裴李岗文化遗址。早在7000-50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当时的人们主要以农牧为主,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1]6000-5000年前,原始先民们过着相对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作为国都、政区地名,皆有地名源流可考。
老丘,夏朝都邑,春秋为卫国仪邑,后为宋国邑,战国为魏都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陈留城北。
老丘,何以为名?老,年老、时间久。《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宋代赵抃《书院》诗句:“雨久藏书蠧,风高老屋斜。”皆释为此义;也可视语境引申为:人久居为“老”。丘,地势高的土山。《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孔传:“地高曰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登介丘。”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丘,山也。”亦泛指四周高中央低为丘。老丘,古人在此丘避风向阳处聚落成邑,长久族居,故名老丘。老丘,可能为夏代前古人聚落邑,亦或为某一部落之族国邑。
《竹书纪年》引《春秋地名考》:“老丘,古地名,在今河南陈留北。”《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纪年》:“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丘。”《路史·后纪·卷一三》亦注引为证。张国硕认为古本《竹书纪年》确载夏代有老丘之都。[2]居,即为“住都城”或“定都”之意。原,古地名。《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即在今济源市区济渎庙西原村。
老丘地望,在开封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境内。
一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今开封地区境内;[3]开封杞县内的段岗、朱岗、牛角岗发现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商丘地区境内主要是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东夷文化)分布区,故老丘在今开封境内。
二是文献有载:《左传·定公十五年》:“夏五月,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杜预注:“老丘,宋地。”《春秋地名考》认同,老丘作为古地名,在今河南陈留县城北。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六》:“今开封府陈留县东北四十里有老丘城,为宋老丘地。定十五年‘郑败宋师于老丘;即此。’”
三是当地文史工作者考证:今开封县陈留镇北有“国都里村”,即为夏朝在此设都而得名。《开封市志综合卷》(1986-2004)载:传此处古时地势较高,广数里且平,是储粮建都的理想地址,汉代为浚仪县仓垣亭。该《志》另载“有莘域”、“陈留城”等遗址。
四是在该村北发现虎丘岗“一大型古文化遗址”,确认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中部岗地高于周围地表2-3米,文化层厚6米,发现有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4]时代涵盖龙山文化至东周、汉代文化。这与古文献所言:夏都老丘在“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东北四十里”的位置与地形比较接近。
大梁,魏国都城。春秋时原为卫国南境边陲仪邑,后属魏邑。
魏惠王(前369-前319),由安邑(今山西夏县城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城区)后,魏国亦称梁国。
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马陵之战中,魏国两次败于齐国大将孙膑的军队。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40),经过商鞅变法而渐强的秦国,夺取了河西地区(今陕西东部与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魏国首都安邑己彻底暴露于强秦。魏惠王把国都从安邑迁至东部大梁。
大梁。大,量词,也泛指占的空间较广,面积较大,容积较多的;与“小”相对。《论语·子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皆释为此义。梁,古文本义为渔梁(形似桥状的捕鱼小堤),后多引申为桥梁。此指古地名曰西梁;也指战国时魏国。
大梁得名,与西梁密切相关。
秦嘉谟辑补本《世本八种》载:“梁氏,与秦同祖,出自秦仲。周平王别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是为梁伯,后为秦并,子孙奔晋,以国为氏。”《史记·秦本纪》:梁氏始于“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5] 《元和姓纂》:“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路史·国名记》:少昊后嬴姓国“梁,伯爵,本少梁夏阳,今同(州)之韩城少梁故城。好城而亡,有梁山。”1993年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东岐山,出土西周梁伯敔簋,其铭文:“梁伯敔作簋,其万年永保用”,为西周中期之物。这确证嬴姓梁国在此前已建立,也实证伯益受封梁国(西梁)确有其事。
夏、商代中期,梁国故城在今河北省束鹿县北南60余里。商中期之后梁国归属于周,周迁都岐山时,被迁封于周原,梁伯敔为其后裔。后又为周所并。周平王东迁,又将其后裔秦仲的少子康封到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西),仍称梁。
西周后期,秦仲及五个儿子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部落,立有殊功,周宣王任秦仲长子庄公为西垂大夫(今甘肃省礼县东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洛阳)时,庄公之子秦襄公派兵护迁有功,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他为诸侯国,即今陕西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附近东、西少梁一带。秦仲的小儿子秦襄公叔父嬴康,也护驾有功封为伯爵,封地在关中东部的梁山附近,封国叫梁伯国。
在梁康伯的治理下,梁国积极引进人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及手工业,国力强盛。这从近代出土的梁伯敔簋、梁伯戈、梁邑币等文物中,得到确证。
嬴康封此后建有少梁城。西晋张华《博物记》:“梁伯好土功,今梁多有城。”即指此事。《左传·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为秦国所灭。[6]梁伯国存国18年(前821-前641)。秦惠王九年(前329),将少梁城更名为夏阳,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属内史。《左传·僖公六年》《左传·僖公十七年》《左传·僖公十八年》《左传·僖公十九年》,以及《史记·秦本纪》《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皆有梁国兴衰史之载。
梁国都城,《史记·张仪列传》引[正义]:“少梁,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三里。夏阳城在县南二十里。梁山在县东南十九里,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史记·秦本纪》引[正义]:“夏阳城在韩城县南二十里。”《水经注·河水田》:“陶水又东南迳夏阳故城南。”[7](“陶水”,即今芝水,亦名芝川河)。
西汉末年夏阳城(少梁城),迁至今韩城市区中心南1公里之夏阳村。《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二》:“韩城县,古韩国及梁国……梁国在今县理南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8]秦灭六国后于此设夏阳县,隋初废。北魏时(一说东汉末),县治迁至今韩城市老城区(今金城区)。《韩城文物志》载:秦汉时少梁故城遗址,仍有部分城墙,在今渭南市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瓦头村西、吕庄村北、堡安村以东一带。
秦穆公十九年(前641),梁伯筑城修宫室,民不堪役,发生暴动,秦遂灭梁国,改称少梁。因地处黄河以西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少梁时而归秦,时而归晋归魏。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秦晋韩塬之战,晋惠公被俘,河西归秦260年。武侯十一年(前385),魏复强,又夺回河西之地,少梁归魏。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秦魏战于少梁,俘魏将公孙痤。秦孝公八年(前354),商鞅变法后,秦国力大增,与魏战于少梁六里(少梁城西南),斩首7000,取少梁。秦惠王十一年(前327),少梁为秦所有,更名夏阳。
由此可见,战国时少梁城属魏之河西郡战略要地。但秦强魏弱,少梁终归秦属,故魏失少梁之后,便将战略中心转向中原腹地。史载魏惠王九年(前361),魏便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入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迁都大梁,始于何时?有三说:一说始于魏惠王六年(前364);二说始于魏惠王九年(前361);三说始于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我认为魏惠王九年(前361),最有可能。
其一,魏惠王三年(前364)迁都的可能性不大。《史记.魏世家第十四》载:魏惠王二年(前368),魏国正国力强盛之时,败韩于马陵(今山东省莘县西南),败赵于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三年(前367)齐国伐魏之观(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战事激烈。从当时魏之国势看,这一年迁都可能性极小。
其二,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迁都之事不存在。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齐、魏在马陵之战中,魏国大败,大将庞涓不甘受辱,愤愧自杀,太子申被俘惨死。魏国从此由盛转衰。《史记·魏世家第十四》载:魏惠王三十五年(前335),魏惠王与孟子讨论“利”、“仁义”。魏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正义》早有此载。于是,就有魏惠王对孟子说的“寡人耻之”的话。这表明公元前339年,魏迁都大梁,这是《史记》误记。
其三,魏惠王九年(前361),魏迁都大梁最有可能。公元前362年,韩、赵、魏因利害冲突而大战。魏相公叔痤曾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生擒赵将乐祚,取赵地皮牢(今陕西翼城东北)。与此同时,魏又攻取赵的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和肥(今肥乡西)。之后,韩、赵迫于魏之威势,互相交换土地,使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片;魏从韩国手中取得了太行山进入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轵道(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和郑鹿(今河南省浚县东南)。[9]在此状况下,魏国完全具备了向中原腹地开拓疆域的地势及物质条件,迁都大梁,已成必然。
其四,迫于秦的威逼及韩、赵包围而迁都。公元前362年,秦国乘韩、赵、魏之间大战之机,派庶长国伐魏之少梁(今陕西省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今韩城东南)。秦逼近魏之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同时,当魏国零乱国土联成一片时,其国都安邑偏于西北一隅,历受秦、赵、韩之包围,仅有上党郡可与河内交通。若赵、韩切断上党交通线,加上秦之进攻,国都危极。因此,迁都中原腹地可解国都之危,可立足中原腹地后向东、南、北拓展。
其五,公元前361年,魏迁都大梁后一系列国事外交活动,也足证其时迁都。迁都当年,《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载: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今河南荥阳北)相会;公元前358年,《史记·赵世家》载:赵成侯和魏惠王在葛孽(今河北肥乡西南)相会;次年,《史记·魏世家》载:又在鄗(今河北高邑东)相会;同年,《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云:魏国包围韩的宅阳,迫使韩昭侯与魏惠王在巫沙结盟。公元前356年,《史记·魏世家》[李隐]引《竹书纪年》云:由于魏迫韩、宋、鲁、卫等国侯入魏朝见魏惠王。若这一时期,魏国都仍在安邑,魏国以上频繁外交活动,难以实现。
马陵之战后,魏国势衰。魏王假三年(前225),《史记·魏世家第十四》:“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太史公曾见过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5]1507
秦灭魏置启封县,治今开封市区南。西汉文帝置浚仪县,治原址。(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二·开封府》载:东魏时,以陈留郡(治今陈留镇)分置梁州(治今开封市西北)、开封郡(治今开封市祥符区)。北齐以开封郡省入陈留郡。北周周宣帝(559-580)改梁州为汴州,治浚仪。
浚仪。西汉汉文帝改大梁县为浚仪县,《水经注·渠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亦说其城在浚、仪二邑间,故名;治今河南开封市,属陈留郡。北魏孝昌中为陈留郡治。
东魏天平元年(534)置梁州,为州治。北周建德五年(576),以城临汴水,改称汴州,为州治。隋大业二年(606),废州,分其地入荥阳郡、梁郡、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汴州,又置浚仪县(今开封市西北),治今开封市,属河南道。天宝元年(742)改汴州为陈留郡;乾元元年(742)又复为汴州。兴元二年(785),自宋州徙宣武军于此。元和年间(806-820)为汴州节度使驻地。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于此建国立都,是为梁太祖,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又号称东京。
汴州。汴,古水名。《汉书·地理志》作卞水,指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索河。《水经注·河水》:“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广韵·缐韵》:“汴,水名,在陈留。”史载隋开通济渠,中间自今荥阳至开封一段,即为原来的汴水。北宋亡后,此渠不为运道所经,不久湮废。今残存江苏省泗洪县境内一段,俗称老汴河,上承濉河,东南入洪泽湖。州,古通洲,字出甲骨文,指水中陆地。东汉后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名。《清文献通考·舆地考一》:“三代以后,多袭古州之名,止就其疆理所及分之,故每代各有参差。”隋、唐之后,多指职级高于县级的为“州”。 汴州,以汴水得名。
开封。开,张开,开辟。《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管子·牧民》:“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韩非子·初见秦》:“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皆释为此义。
封,字出甲骨文,字形象植树于土堆之形,后引申有30余种释义。开封之“封”,应为封疆、封爵之义。《书·蔡仲之命》:“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开封,开拓封疆之意。
开封源于启封。
启封,春秋初,为郑国东北边疆之地。郑庄公(前757-前701年)执政后,政治上攘外安内,政局稳定;经济上重农兴商;外交上开拓新局,最终“小霸”于诸侯。为争霸之需,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今开封县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以固疆域,以“启拓封疆”之意名为启封。启封城内筑有储存粮食的仓库,故启封又称为“仓城”。[1]4公元前361年,魏迁都大梁,启封属魏,成为国都大梁城之南大门,其军事地位更为凸显,直至秦灭魏至西汉初,仍如此。西汉景帝刘启即位时,因避讳“启”改为“开”,启封称为开封。
隋唐时,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使得汴州(今开封市区)成为北方水陆大都会;相距25公里启(开)封城,失去昔时繁华。唐延和元年(806),启(开)封县治迁至汴州,即现在的开封城。启封古城因历经水患,渐废为一个村落,称为古城村(祥符区朱仙镇古城村)。现存古城西墙一段高7米,宽30米的残垣的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晋、汉、周和北宋均建都于开封。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浚仪县为祥符县;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附郭首县,同治今开封市城区。[10]今开封市祥符区即为开封府主域。
金初称开封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改称南京开封府;贞祐二年(1214)迁都开封。元称汴梁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开封府,并将开封县并入祥符县。清沿袭之,河南巡抚驻此为省会。民国元年(1913)废府,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置豫东道,属之。后归属频改,县、市名不更。1948年成为省辖市、省会。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频调,称名不改。1983年撤开封地区,所属开封、兰考、尉氏、通许、杞县五县,划入开封市。[10]348后多分设为区。2012年开封市辖5市4县。五区为鼓楼、龙亭、禹王台、顺河、祥符五区;4县为尉氏、兰考、杞、通许4县。
境内有沙丘平原,气候温润,河流众多。富有农产,特产有酱菜、豆腐乳、西瓜。工业有基础。交通便捷。古迹名胜众多,有铁塔、龙亭、相囯寺、包公祠、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山陕甘会馆、东大寺、古城墙等,尤以裴李岗、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闻名于世;另有包公湖、清明上河园、汴京公园、柳园口等风景游览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开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开封市(1986-2004)综合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3.
[2]张国硕.夏都老丘考略[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9).
[3]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0年:191-238.
[4]李合群.开封地区夏商文化探索,丘刚主编: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12.
[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9.
[6](春秋)左丘明著,蒋冀聘点校.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60.
[7](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4.
[8](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38.
[9]杨宽.战国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01-302.
[10]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570.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校对:罗洋、粟娟
责编:文学容
审核:刘年喜
2、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河南省开封市
汴州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东魏时,以陈留郡(今陈留镇)分置梁州(今开封市西北)、开封郡(今祥符区)。北齐以开封郡省入陈留郡。北周周宣帝(559年-580年)改梁州为汴州,为汴州得名之始。
汴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宋朝原来建都于此。现在指的是河南省开封市。东魏时,以陈留郡(今陈留镇)分置梁州(今开封市西北)、开封郡(今祥符区)。北齐以开封郡省入陈留郡。北周周宣帝(559年-580年)改梁州为汴州,为汴州得名之始。开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
开封自贸区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扩展资料
名称演变
仪邑:现开封城区位置上最早出现的名字,春秋时期为卫国南部边境上的一座小城市。
大梁: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浚仪:由大梁发展而来,浚仪之名源于渠水,开封城是在浚仪城基础上发展过来的。秦后,大梁地置浚仪县。启封是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初年的古开封城,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约5华里的古城村,当时郑国在此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故名“启封”。
开封:由启封城的名称沿袭而来。开封由“启封”更名而来,西汉时为了避景帝刘启讳“以开代启”,更名“开封”,启封县就改称为开封县了,开封地名实始于此时。
梁州:梁州因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孝静帝在浚仪县建立梁州而得名。它是在浚仪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开封的又一别名。
汴州:源于北周对梁州之改治。
东京: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梁太祖朱温初开国,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京,辖15县。
祥符:开封县的古称。
汴京:五代至北宋初年已始于民间,官称始于公元1127年,金朝统治东京后。汴梁一名,大致与汴京同时产生,官称始于元代。卧牛城是北宋东京外城的俗称。伪齐时期命名为“西京”。金兵攻下东京之后的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将汴京改称“南京”。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取元大都后,鉴于开封的历史地位,以开封为“北京”,历时11年。
本文关键词: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试题,汴梁是现在的哪个城市,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汴怎么读,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擂茶。这就是关于《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汴京是现在的哪个城市(开封地名源流考)》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