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甜甜 见习记者潘玲 文/摄
“大姐,又出来晒晒太阳呀!”“老大哥,吃饭了没有!”市工商联驻金牛镇堰口村扶贫干部马勇,穿梭在村组之间,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家事,用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扎根基层 做群众的贴心人
几年来,马勇早出晚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奔波在扶贫路上,和贫困户结下亲情,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马主任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时都会上门,不仅帮我解决了2000元的房屋维修基金,还为我的爱人安排了工作。”贺桥村黄太晚笑呵呵地说道。
今年47岁的黄太晚是马勇的帮扶户之一,育有一儿一女,现在外地实习。几年前,患有糖尿病的他,在建筑工地工作时腿部受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来源落在了他爱人身上。
马勇在走访时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为了缓解他家的困难,多次到市民政局和市残联,帮黄太晚办理残疾证,落实每年的残疾补贴,使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为了增加他的家庭收入,马勇在客运站为他爱人联系了一份售票工作,每年有两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有了盼头。
出谋划策 做村委的“好军师”
“堰口村共有472户18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84人。在马勇的帮助下,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用心用情为这片土地付出。”堰口村党支部书记张传清说。
2018年7月,马勇来到堰口村驻村扶贫,他积极引导该村“两委”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出击,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并与村“两委”共同谋划,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流转土地170亩,协调资金50万元,于2019年底成立达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中药材吴茱萸为主,并套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带动贫困户15户增收,人均年增收3000元。
马勇告诉记者,目前吴茱萸秧苗长势良好,三年后将达到丰产期,预计可创收80万元,套种的农物已实现收入7万余元。该合作社以“村+基地+贫困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部收益将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里患重大疾病人员。
马勇投身扶贫工作,脚踏实地,无怨无悔。“能够和村‘两委’共同谋划特色产业,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让包保贫困户增产增收,过上好日子,再辛苦也值得。”马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