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章娴静 文/摄
“朱哥,给我炒碗粉,再来一碗蛋酒”。这句话,对于朱哥来说既熟悉又亲切,一天最少要应答数百遍。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他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有人问,他就让别人叫他朱哥,他觉得这样叫心里舒坦。
朱哥是灵乡镇人,1959年出生。朱哥从小就喜欢吃炒粉,那时候家里困难,买不起外面的炒粉,他就自己做米粉然后炒着吃。朱哥说:“我那时候每天至少要吃一顿炒粉,喜欢吃啊,一天不吃就觉得缺点什么。”就是带着对炒粉这份执爱,1990年,21岁的朱哥孤身一人来到铜绿山,摆起了小摊,开始了炒粉生意。
“当初选择来铜绿山,第一是因为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想出来闯一闯;第二是考虑到当时铜绿山经济比较繁荣,住在这里的都是工人,有消费能力。”朱哥一边问顾客要不要放辣一边讲述着。朱哥起初摆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当时的铜绿山是美食天堂,几条街上到处都是餐饮店,竞争压力很大。初来乍到的朱哥人生地不熟,不过好在周边的商户都比较团结,有什么困难大家互相帮忙,这让朱哥觉得很温暖,更加坚定了留下来做下去的决心。
朱哥的小摊设施简单,两张桌子几条板凳,还有一个用水泥堆砌的灶台。朱哥说:“这个灶台保温很好,火也大,炒出来的粉又快又好吃。”朱哥家的老顾客都知道,用这个灶台炒出来的粉更有“烟火气”。摊摆起来了,客源也是一大难题,起初大家早餐不习惯吃炒粉,导致朱哥的炒粉无人问津。朱哥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炒粉摊也因此换过几处地方,但从未离开过铜绿山。慢慢地,有人来吃过后,觉得味道不错,一传十、十传百,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从最开始一个人经营,到现在忙的时候店里请了6个人帮忙;从一个灶台两张桌子,发展到现在三个灶台两个门面。生意好了,朱哥还是亲力亲为,让顾客吃上熟悉的味道。
“我是在铜绿山长大的,从小就吃他家的炒粉。虽然现在不在铜绿山住了,但我还是经常回来吃上一碗。这么多年,味道一点没变,吃过后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老顾客华先生说道。
近年来,为了支持创文工作,朱哥将自己的水泥灶台换成了煤气灶,灶台换了,味道也没变。朱哥30年如一日,每天早上5点起床,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蔬菜,牛肉都是提前卤好,准时6点开门,一直营业到晚上8点。朱哥说:“生意好的时候,我从开门炒到打烊,晚上回到家累得手都抬不起来。第二天重新站到灶台前,就一点也不觉得累了。”
30多年来,朱哥经营炒粉和蛋酒两个品种。不只是当地人,外地人也慕名前来,就为吃上一碗朱哥炒的粉。
生意好了,日子也过好了。朱哥说,“早在几年前就买了一台小汽车,空闲的时候,载上一家人去周边景区逛一逛,或者约上三五朋友一起唱唱歌。如今,两个孩子都大了,生意也算是稳定了,自己和孩子都在城区买了房,房子就是根,买了房就是扎下了根。”朱哥满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