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采样人:闷在防护服里的“白衣天使”
■本报记者 洪丽萍 文/摄
炎炎夏日,有这样一群人,她们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起来几个小时不下“火”线。她们是市人民医院的核酸采样小分队的姐妹们。
6日,气温高达35℃以上,天气闷热。在市人民医院大门口的核酸检测登记的简易房内,记者看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面屏、医用一次性手套进行采样。“啊,张大嘴!”医护人员耐心地对来检测的人员提示。每采一次样大约需要半分钟。
“来院检测的平均一天70—80人。”儿科护士长陈金定告诉记者,采样室需要通风,空调基本上用不上。这个季节,最难做的是外出采样,承担这项工作的是自愿组成采样小分队的16名护士,她们利用轮休时间为检测者上门服务。
陈金定介绍,7月22日上午8时,酷热难耐,该院接到为金牛镇贺桥幸福院80余名老人进行核酸检测的任务,采样小分队的张兰、吴晓梦两人携带检测器材赶到该福利院,在三级防护措施下,一直忙到中午12点才采完样。因为穿脱一次防护服非常麻烦,在近4个小时里,她们没有喝一滴水,也没有休息一分钟。检测完之后,整个人如同虚脱了一般。
据悉,进入7月份以来,外出核酸采样小分队累计采样7000余人/次,涉及公安系统、教育系统、银行系统、政务服务系统、各大菜市场、各大型商超等领域。
市政工人:手机用塑料袋套上防止被汗水渍坏
■本报见习记者 熊业欣 文/摄
今年64岁的纪昌旭,是湖北永捷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一名有着51年泥工经验的维修工人,从13岁开始学做泥工,一直做到现在。“我们那个年代,学会一门手艺,就是有了铁饭碗。”纪昌旭谈起自己的手艺活,脸上充满了自豪。
为配合全市“三创”工作顺利开展,纪昌旭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道路上破损铺砖进行维修。因天气太炎热,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到达工地开始干活。
8月4日,烈日炎炎。记者在工地见到纪昌旭时,只见他熟练地将路上破损的火烧板铺砖撬开,然后用抹泥刀将底下的沙土铲平,经重新切割后,给火烧板抹上水泥素灰重新铺回路面,最后用胶锤对新铺上的火烧板进行锤打。“可别小看这一步,这一步很重要,每一锤都要用上实劲,消除底下的气泡,让路面变得平整。”纪昌旭说,每一块火烧板最少要锤20下,一套步骤下来,通常需要用上8分钟。记者看到,随着胶锤的每一次落下,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滴在火烧板上,很快就被蒸发掉。
“纪师傅是我们这些人里面做得最好的,他维修的火烧板基本上都不用返工。”与他一同工作的徐师傅在一旁说道。
休息间隙,纪昌旭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他的手机。“这是我自己发明的小技巧,一天工作下来,不知道要出多少汗,手机用塑料袋装着,可以避免被汗水浸坏了。”纪师傅的这一妙方也被不少工友纷纷效仿。
短暂休息之后,纪昌旭又开始忙碌起来。“每天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最少要维修70块火烧板,原本今年4月份开始做的市政维修工程,因疫情原因延后至7月份才正式开始,近期创文、创卫、创森“三创”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还要开夜班。”纪昌旭毫无怨言地说。
清淤工人:每一次俯身都是与高温的直接“对话”
■本报见习记者 熊业欣 文/摄
当天下午,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40℃以上,湖北永捷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清淤工人石大华正带着他的“搭档”——冲洗车,顶着烈日在劲牌路一带,打开道路两旁的雨水井,进行清淤作业。
“虽然温度很高,但是清理淤泥的工作不能停止。地下的污泥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会发酵发臭。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影响周边环境及市民日常生活,所以每半个月就得进行清理一次。”石大华一边说着一边使用撬棍撬开雨水井盖,不一会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捂紧鼻子,可石大华却习以为常。他不顾刺鼻的气味仔细查看井下淤泥状况,当看到里面有垃圾时,连忙拿起工具,俯下身子,贴近地面,尽力伸直胳膊,将井里的塑料袋、树枝树叶、一次性筷子等垃圾一一打捞上来,随后用高压水管冲洗雨水井内部,将泥沙、污泥冲走。每一次俯身,都是身体与超40℃的地表的一次直接接触。“做这个工作主要的困难还是太热了。幸运的时候能碰到雨水井正好在树荫下,但是更多时候不得不在太阳的暴晒下作业。要借助辅助工具把垃圾一点点地掏出来,有时候还要穿上厚厚的下水衣到井下去工作,大冬天的,里面的衣服都能被汗湿,更何况是这么热的夏天。”石大华说,工作下来,要喝掉六斤水。
在进行清淤作业的同时,石大华还会随手捡起沿路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路边的环卫工人对他表示感谢时,他却毫不在意地摆摆手。
高温下最美的你(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4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