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街头艺人怎么管,是很多城市面临的管理难题。4月1日开始,深圳中心书城广场的街头艺人正式抽签派位到固定区域进行表演。去年10月,北京首批8名获得资质证书的街头艺人在静安嘉里中心广场“上岗”。深圳成为继北京之后又一个尝试对街头艺人进行规范管理的城市。
街头卖艺,古已有之。然而眼下大多城市中的一些卖艺者身份复杂,有行踪不定的流浪歌手,还有半乞讨半卖艺的务工者,其中不乏技艺精湛者,但也有一些人以伤残、病痛博得人们的同情,打着文化的幌子赚吆喝者。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飘忽不定的行踪,所到之处容易阻碍交通,噪音扰民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问题让街头卖艺成为管理者眼中难治的“痼疾”。由于管理和规范的缺失,也让人们不自觉地将其与街头乞讨、街头行骗等社会行为相联系,打心底存在“排斥”。
由此观之,街头卖艺的确应该加以规范,但怎么管则需要管理者对现实的考量。简单驱逐往往治标不治本,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此次深圳出台的相关规定,应该说是继北京之后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划定区域、限制时间,定时定点的管理手段,确保了城市生活井然有序。抽签上岗的方式让更多艺人有了走上街头的机会,“试水”的宽度有所扩大。另外,创立街头艺术联盟,通过严格的审批,让市民体验真正的街头文明,摒弃恶俗歌手,筛除鱼目混珠者,保证城市文化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有关规定的出台,对一些街头艺人来讲是一种认可和保护,有了合法的资质,不再担心城管的驱逐,自身也不再被歧视,这也是对他们劳动的肯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是城市包容的体现。街头艺术历久弥新,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是其独特魅力所在。而设置监管门槛,加强审批之后的街头艺术如何迸发活力,不失“草根”魅力,值得思考和重视。
放眼国外一些城市,街头艺术家们不定期地走上街头,通过五花八门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也营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英美等街头表演比较成熟的,艺人街头表演除了取得合法证照,有的城市记录了艺人个人档案、设立准入机制并专门对艺人进行培训,丰富艺术形式,值得借鉴。
于城市治理而言,有形的管理之手纾解街头艺术与城市管理间的结节,如何拿捏得恰到好处,确保抽签的公平性,让更多艺人从中受益,群众满意,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水平和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