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这里,病患至危至重。这里,死神与天使,分分秒秒都在搏命。这里,是天津市中心医院移植ICU科,亚洲较大、全球医院单中心器官移植量较大的生命置换平台。陪伴、守护、抢救,忘了日夜寒暑;家人、护士、医生,三角集一身,像川剧脸谱那样无缝切换。ICU科主任、搏命天使刘懿禾,至今已在这生死关口搏命十八年。从死神手里夺回条条生命,可家中生母也给死神死死揪住时,她这个做女儿的却顾不上拉一把。病人活了,母亲走了,留给刘懿禾的,是无尽的亏欠,是永不敢触碰的伤痛……
“对不起,我不想说这个了。”过往端午,母亲生前,一遍遍蒸热粽子,却始终等不回女儿。这个端午,刘懿禾只能躲在ICU一角,泪祭亡母。
父亲病故后,母女间万般依恋。母慈女孝,邻里称羡。2000年后,市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手术冠绝海内,扬名海外,患者云集,应接不暇,遂由急救医学专家刘懿禾领衔,市一中心医院创设了国内首家移植ICU科。自此,陪着病人与死神争战,与生命赛跑,几乎成了刘懿禾生活的全部。自此,ICU办公室灯光往往是彻夜不熄,那是刘懿禾在救护病人。家里的灯也陪着长夜苦熬,那是母亲在苦等女儿。有时候好不容易回趟家,还没端起母亲的热云吞,手机又响了,又有病人术后闹危情了。丢下母亲,又跑回医院。这一去,又是一夜不归。
记得有一晚后半夜了,医院急召,刘懿禾急不择路,在没有路灯的小区外迷路了。夜黑风冷,又急又怕之际,两盏车灯照亮了她。是一中心医院时任移植学部部长沈中阳!这位中国器官移植医学开山“神人”,也在连夜“舞刀”救人,他急需刘懿禾配合,这不,竟穿着手术衣开车找来了。中国器官移植手术,跟欧美比,出刀太晚。晚了就要赶,赶了就要快,就要不舍昼夜,就要搏命攻坚。太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太多过去了无生望的国人嗷嗷待救。刘懿禾说起这个夜晚,至今依然感奋不已。
母亲得了肺癌,术后一直不好。有个医家女儿,调治侍奉于膝前,本该是老母应享之福,本该是女儿应尽之分。“可你看我这些病人,比妈妈危重多了,一个个,一拨拨,术前术后哪敢离开呀!”只好找保姆陪母亲。母亲发病,保姆无措,不断打电话:“伯母不好受,想让你回来一趟。”往往只听到一句:“我正忙呢。”电话就断了。“伯母腿肿了,喘不上气来。”保姆又打来电话。刘懿禾太专注于她的病人了,总以为她的病人不能等,她的母亲可以缓。一个个换了器官的病人经她扶救,活灵灵走回人间,可她的母亲,缓来缓去再也缓不下去了。
母亲走后,刘懿禾断了牵挂,ICU更像家,病人更像家人。日夜守望,不敢怠慢丝毫。去年春节前,有位换肝病人,术后刚脱离抢救设备,尚在观察期,却自我感觉不错,执意要出ICU,拦都拦不住。不到两天,病人不行了,回来了。刘懿禾没有半句责怪,赶紧抢救。凭着那一身与死神周旋20年练出的急救技术和经验,硬是把那人从奈何桥头拽了回来。病人还是不信,就是抗拒ICU。出去又不行,又回来急救。如此这般,4个来回,刘懿禾脸上没有不悦,口中没有数落,反而对病人态度更好,救护越发精到。那人服了,再也不闹,陪着刘懿禾在ICU过了大年。“刘主任,我这条命交给您了。”“诸葛亮七擒孟获,刘懿禾四收病人。”每每有人提起此事,刘懿禾总是一脸恬淡,“医患非敌我,哪分胜负?他们一个个命悬一线,一把托不住就没机会了。我不想让自己对妈妈的遗憾,再落在我的病人身上。”说这话的刘懿禾,那身白大褂,那温婉中含着哀婉的眼神面容,那么纯净,那么透亮,宛若一轮秋月。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卫生系统“十大女杰”……奖状成摞,奖章满箱。可她却把这一堆无上荣光尽数封存,不忍再看。她说:“我想我妈妈……”(津云新闻编辑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