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近日,代驾软件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北京、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感叹,此前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
醉驾入刑以来,“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逐步成为越来越多驾驶人自觉遵守的驾驶素养,即便亲朋之间聚会小酌,“酒后找代驾”在有车一族当中已经蔚然成风,各种代驾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东风应运而生。不过,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作为酒后的服务商,“e代驾”平台别出花样推出“e代喝”业务,短时间内风靡国内36个城市,填个资料即可“找人代喝”也可成为“代喝牛人”。互联网时代,代喝业务也能像代驾那样值得肯定和推崇吗?恐怕未必。
代人喝酒,必须干杯,而“代喝”背后埋藏的风险却无法控制。从法律层面看,代喝者的酒量无从考核,一旦出现问题平台方、代喝者以及求助者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按照e代驾现有的运营模式,平台仅仅是服务的介绍者,代喝者酒量优劣全凭自说自话,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一腔热血,不管酒量如何都能成为“代喝牛人”,这其中难保有一些不胜酒量的人在诱惑面前自不量力,一旦硬着头皮喝出问题,不仅代喝任务完不成,平台方和求助者还有可能双双坐上被告席。
从社会层面看,中华民族酒文化源远流长,酒遇知己饮,适量饮酒本是亲朋之间增进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请不请代喝虽属于个人行为,但一般来说,能聚在一起喝酒的非亲即故,抑或熟人之间的交际,而代喝则使好友之间的增进感情变为陌生人之间的恶意斗酒,不仅偏离了喝酒的本意,更与公序良俗背道而驰。
眼下,互联网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更为供需双方搭建了高效的服务桥梁。新兴行业大多自愿与互联网积极拥抱,而不容忽视的是,符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是较基本的门槛,反之则是对网络资源的滥用。由此来看,“代喝”还是歇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