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去年销售了2000元猕猴桃,没有被纳入贫困户,但村里有收入数万元的村民,仍在享受贫困户待遇。”“范家寨村的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共有4名干部。他们每个月进村一两次,很难在村委会见到他们。”“仍有个别乡镇的贫困户表示分不清县、镇驻村工作队领导。”扶贫资金审核不严、虚报冒领、优亲厚友、挤占挪用以及履责不力、作风不实……截至11月,陕西省眉县纪委针对扶贫中的“四风”问题,共查处违纪问题线索413件,立案58件,60人受到党政纪律处分。
不可否认,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扛起责任担当,很多驻村扶贫干部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然而,像陕西眉县这次查处的一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风气仍然在一些地方存在。肩负脱贫解困帮扶任务的一些驻村干部却在“走读”,他们偷懒耍滑、走过场,怕吃苦、怕受累,想着“温柔乡”忘记了使命和担当。一些人即便不“走读”,也是身在农村、心在城里,他们忙着造表、登记,假装走访、摸底,实则虚应故事。他们不了解基层实情,不关心群众冷暖,不熟悉群众,群众也不认识他们,致使扶贫变“扶亲”“扶权”,滋生了很多扶贫腐败。假模假式的扶贫不念经或念歪了经,是对贫困群体的“二次伤害”。
驻村变“走读”,“精准扶贫”成“精准填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风气必须强化执纪审查;对虚报冒领、优亲厚友、挤占挪用的腐败也要敢于“亮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强调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规范人员选派,明确工作任务,加强日常管理,严明考核激励。这是从制度层面着力解决驻村帮扶中选人不优、管理不严、作风不实、保障不力等问题。
脱贫攻坚战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攻坚战。要扶真贫,真扶贫,就得锤炼一支过硬的驻村队伍。驻村干部只有把异乡当家乡,视群众为亲人,“下得去、待得住”才能“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