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雪飞 有蹭饭的,有蹭车的,没想到还有蹭“挂名主编”的。“主编9000元、第二主编8000元、第三主编7000元”,花个万儿八千,就能买个大学教材主编当?中介公司告诉你,这个真的可以有。记者暗访发现,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一位高校教师说,拿钱买主编还能评职称,对踏实做学问的教师太不公平。而律师也表示,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署名权不可转让,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挂名主编”是对著作权的一种非法转让行为。
不客气地讲,“搭车署名”,“挂名主编”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学术造假。通过这样的手段,让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深厚造诣的人很轻易地就迈过了职称评审的门槛,拿到通往更好职位的通行证。这不仅仅对那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教师不公平,这样滥竽充数当上教授的人,对于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灾难呢?大学教材与其他书籍不同,那是要教育人才的,学术专著的主编本来在学生心目中是专业领域内神人一般的存在,如果学生们知道了这些主编其实是拿钱买的,不知会是何等幻灭。还有这类由“挂名主编”领衔的教材多半是粗制滥造的赝品,拿这样的教材教育学生,长此以往,高校教学质量堪忧。
现在,这么多人热衷去念“挂名主编”这样的歪经,不仅折射出了职称评审领域的乱象,更是当下图书出版业的一面照妖镜。当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图书出版业也面临改革的压力。面对压力,改革创新才是正途,靠弄虚作假创造出来的所谓“新经济增长点”无异于自毁公信力。
不能说出版社有困难,造假者有需求,中介要赚钱就任由“挂名主编”这样的怪胎做大。想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学术造假现象,首先就要打破出版社、中介和假主编之间的利益联盟。加强对职称评定的条件审核,制订更严格的出版业行业规范,严打利欲熏心的无良中介,政府牵头,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刹住教材出版领域的造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