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李明 义乌市一对夫妻,因为女儿写作业字迹不够工整,两人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争吵。妻子情绪失控,说孩子的事以后不用丈夫管。丈夫一时想不开,竟然喝了农药。
前几天,网上盛传有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写到五年级,结果去做了心脏支架。现在,又有了喝农药的。虽说陪孩子写作业较后进了医院是个别现象,但只要和家里有中小学生的父母聊聊,立刻就能感受到大多数父母的焦虑。
有的感叹孩子脑子笨,更多的着急孩子磨蹭、不专心。其实,对于上学读书这件事,能从中得到巨大乐趣的孩子永远不会是大多数。做一件没什么乐趣的事,三心二意、拖拖拉拉是任何人都会犯的毛病。成年人面对必须做的事能自行调整状态,孩子做不到。明知道作业要交,却始终无法精神专注。至于孩子对某门功课不开窍,更是一个连教育专家都说不清症结所在的普遍问题。
但道理归道理,家长的焦虑却难以化解。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这一点过去和现在是一样的。连作业都不会写、写不好,中考、高考能考出好成绩吗?没有好成绩能上优秀大学,读一个好专业吗?没有拿得出手的文凭能找到体面的、收入高的工作吗?孩子面前的作业本,在家长眼里连接着“你将来怎么办”这一重大的人生课题。
家长的焦虑还来自于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忧虑,这一点是这一代父母特有的。为了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有斥巨资买学区房的,有一年花五位数上补习班的。家长都说花钱只为心安,很多时候不过是害怕孩子不够出色而为自己找的托词。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这么多钱不可能心中没有期待。当家长意识到教育不是花多少钱就能办成多少事,甚至连孩子的努力都没换来,真有可能会崩溃。
从情感上讲,焦虑来自于为人父母深深的责任感。有责任感总比没有责任感好吧。所以,焦虑不算坏事。只不过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教育较特殊、较令人难以把握的地方就是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没有意义,简单套用别人家的教育方法更没有意义。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禀赋,调整能调整的,提高能提高的,实在不开窍的只能尽量弥补。和一味陪读相比,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好,家长的焦虑才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