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如果你们感觉心情不好,可随时提出申请休假,而且不扣工资。”近日,沈阳一所连锁幼儿园的园长在一次幼教培训会上对老师们郑重承诺。他表示,幼教群体多数是年轻人,可能会有一些烦心事困扰,待调整好心情再来上班,会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携程亲子园事件还未平息,北京、南京、济南等多地又相继爆出多起虐童风波。截至目前,2017年全国被报道出的类似事件近20起,体罚殴打、食物虐待、工具伤害……频发的虐童事件让人震惊的同时,也在思考那些本该给孩子带去温暖和爱的幼师,为什么就成了恶魔呢?分析和答案有很多,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缺乏问题,师资和监管问题,待遇不高和门槛太低的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体多面,有些还互为因果,说来都有道理。而在师资、监管、投入等角度之外,幼师的日常心理疏导问题也很重要,带好、管好、教育好一群性格各异、情绪多变、好奇好动的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耗费大量体力、脑力且不说,心理压力之大绝非常人能吃得消的,就如很多一线幼师常常感叹的那样:“有时累得回家都不想说话。”
心情不好当然不是拿孩子撒气虐待的理由,但幼师因为家庭、婚姻、事业等各种挫折、烦恼造成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显然也不利于教学。也正是基于此,沈阳的这所幼儿园才有了“心情不好可享带薪休假”的园规。这样的园规有助于排解幼师的情绪,也给孩子优化了教育氛围。然而,“心情不好放个假”不是说放就能放的,毕竟,教师数量有限,“心情不好”的人多了,人员调配是个问题,而且并非“一放就灵”,有些坏情绪和心结可能“放假”也去不掉、打不开。但这种及时纾解幼儿教师负面情绪的思路是对的,并不一定表现在“放假”上,可以是管理上的关心、沟通、安抚乃至更专业化的心理疏导,让教师带着认真、负责且阳光的心态走向岗位。
对幼师进行一些心理培训,多一些心理疏导,是个常态化、动态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教师自我认可的健全人格和心态,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不可救药”的人,并将其清理出幼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