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保安惊现三处唐宋古窑址群

本报记者 陈弘毅 文/摄 日前保安镇磨山村在修建水渠时发现类似瓦罐类的陶器碎片,经专家们现场勘查,初步判定出土器物为高温釉陶,出土点为一处窑址群,初步判定年代在唐宋时期。 修渠时意外发现三处古窑址 2月15日,在保安镇磨山村修建水渠的现场发现:沿着

本报记者 陈弘毅   文/摄

日前保安镇磨山村在修建水渠时发现类似瓦罐类的陶器碎片,经专家们现场勘查,初步判定出土器物为高温釉陶,出土点为一处窑址群,初步判定年代在唐宋时期。

修渠时意外发现三处古窑址
     2月15日,在保安镇磨山村修建水渠的现场发现:沿着长长水渠的土坡边零星散布着类似瓦罐类的陶器,越往里走碎片越多、甚至出现不少几乎完整的器物。“这肯定是古董!”不少村民开始抢拾这些器物。
市文物局得知消息后,当天就赶赴现场,将这片区域保护起来。3月14日,文物局工作人员与省考古所研究员陈树祥在现场进行了再次调查。
专家们经现场勘查,初步判定出土器物为高温釉陶,出土点为一处窑址群,初步判定年代在唐宋时期。现场面积大约2万平方米,随后又发现两处。据专家介绍,该窑址主要分布在保安镇磨山村绣花墩和王家咀对面山一带。
绣花墩片区位于磨山村村委会东北一百多米处,据考古专家介绍,该区域为一高出地面约4米的长条形台地,东西走向,窑址在台地的南面和西北面,初步判断有两个窑址点,大约1.2万平方米。
窑址一在绣花墩南面,一条公路从窑址南部东西向贯穿,该窑址正是修水渠时发现的。窑址二位于绣花墩西北,相对窑址一出土量较少,窑址暴露点一直向东为一长约百米的脊形台地,高度疑似龙窑(龙窑又称长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窑址。窑址三位于王家咀湾对面的山上,但窑址上因农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人为因素,破坏较大。

村民讲述陶器背后的传说故事

    偏僻的小山村,为何出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这些规模庞大的陶器,到底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
4月1日,记者赶到了大冶市保安镇磨山村,这里是陶器的主要发现地点。
磨山村,处在与大冶与鄂州交界处,靠着保安湖,距保安镇区有20多公里。
“我们小时候去山上玩耍时,就发现山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罐子碎片。”70岁的村民张远英说,他们村子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土陶片,甚至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就能挖出一些陶器碎片。他们以为都是些“破烂”,谁也没在意。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土陶碎片发现较为密集的绣花墩,这是一片低矮的小山包。
“这些古窑,烧制了大量的陶器。”据磨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正勇介绍,当地为何出现这么多古窑遗址,一直在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中流传有一个传说故事。
据传,宋代的宰相冯京,就出生在当地磨山村下泾湾(原冯家湾),当时他才能出众,科举考试时连中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连中,考至状元,后官至宰相。当时的皇帝怕冯京太出众,请了风水先生来看此地的风水,风水先生看后,建议要砍掉此地冯家发家的“地脉”,通过在山上打下桃花桩、淋狗血,砍断了地脉,然后通过造窑、烧制陶器的方法,阻断此处风水,当地流传有“九十九口窑”的说法。
当然,这只是当地村民从上辈听来的传说。


大冶首次发现古窑址群

在大冶市博物馆,副馆长闵俊向记者展示了一批出土的陶器。据闵俊介绍,出土的陶器器型多为匣钵、水注、壶、碗、缸等生活用具。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古窑址群,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考古价值。”该负责人介绍,在勘查过程中,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在赤马村一村民家中看到大量的出土陶器,根据专家意见,该局当即向省考古所进行了汇报,对裸露在外的器具进行了采集和回填,并与当地村委会取得联系,要求对窑址进行现状保护,对当地村民进行文物法的宣传,追回被村民拿走的陶器若干件。
据相关专家介绍,出土陶器的区域位于大冶和鄂州的交界处,东接保安湖,西连梁子湖,历史上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可直通长江,为烧造窑址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地理优势,因此针对该窑址群的全面调查也显得非常必要。
根据专家建议,市文物局决定接下来对该窑址发掘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进行现状保护,继续在当地做好文物法宣传,此外还要与省考古所、博物馆联合开展环保安湖遗址的调查,摸清窑址群具体范围、面积、保存情况和价值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9230/
1
上一篇“快递垃圾”亟待循环利用
下一篇 还地桥镇农村客运恢复正常运营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