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产城融合 打造千亿“经济走廊”

本报记者 程正林 通讯员 胡竹君 肖碧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崛起的开发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生态新城。 目前,大冶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一区四园的产城布局,产业园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79%。全区入园工业项目196家,共引资320亿元

本报记者 程正林  通讯员 胡竹君 肖碧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崛起的开发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生态新城。
目前,大冶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一区四园”的产城布局,产业园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79%。全区入园工业项目196家,共引资320亿元。2014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0.41亿元,同比增长20.18%;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增长25.74%。经济综合实力继续蝉联全省乡镇首强。
20年的跨越奋进,让这里变身为连接黄石市区与大冶城区的“经济走廊”,全市新型产业的集群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先导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拉动大冶市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如今,大冶经济开发区正朝着千亿产业集群、级开发区大步迈进。

传奇速度   20年再造一座新城

 走进大冶经济开发区,这里高楼鳞次栉比,吊塔拔节而立,让人有置身于大都市的幻觉,这里路网四通八达,厂房星罗棋布,川流不息的滚滚车流搅热了这里每一寸土地。
可是,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
1994年,大冶经济开发区在城西北一片杂草丛生的低丘滩涂上展露新姿,机器轰鸣,人潮涌动,使当时的城区西北,成为一片热闹的大工地。
2005年,大冶经济开发区从市级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成为湖北省首批17家省级开发区之一。
2007年6月前的城西北工业新区,除了一条罗金路,区内一片荒野,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由于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各项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开发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审时度势,理清发展思路,规划了“借政策之力,扬区位之长,创环境之优,造发展之势,争一流之位”的宏大蓝图,全力创建现代工贸科技园区。
2007年,开发区与罗家桥街办整体合并,规划面积76.15平方公里。开发区拥有了更大的“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从1994年的“揭幕开颜”,到2005年的“省管升级”,再到2007年“区办合一”,强劲的“三大跳”后,大冶经济开发区已然跃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地。
 这些年来,开发区将深重的滞后转化为巨大的生机,一次次创造了经济“火车头”跨越式发展的“传奇”速度:2010年2月在全省113家省级开发区考核评比中综合实力跃居榜首。2011年,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百强乡镇排名中,开发区位列全省首强乡镇。2013年10月21日,省委财经办、省统计局联合公布较新全省百强乡镇排名,大冶市罗家桥街道办事处连续三年居榜首。

产业聚集   “六大引擎”加速腾飞

开发区在大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大冶市加快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大平台,建设大园区,实现高产出。
筑巢引得凤凰来,大冶开发区成为一方投资热土。科学的定位、清晰的思路、“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硬措施为开发区引来一批又一批重要客商,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三四层楼高的厂房悄然耸立,一台台大型设备正在排列有序,似乎等待着检阅。货车往来穿梭,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在各个岗位上忙碌。”走进山力兴冶薄板项目施工现场,到处是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各种机器沉闷有力的轰鸣声,让偌大的厂区显得热闹、活跃。
项目建设火热开展,产业集聚成效显著。目前,区内集聚规模以上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登记备案高新技术产品11个,2014年高新产值达到8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95%。通过实施“资源型产业由地下向地面延伸、优势产业由中端向上下游延伸、主导产业由单一资源型向多元化延伸”的结构调整策略,园区产业实现了由资源主导向创新主导的平滑转型,接续替代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现,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13年,以劲牌公司为龙头的生命健康产业实现收入83.02亿元,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收入106.87亿元,是湖北省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130.26亿元,是湖北省金属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铝型材产能位居全国第三;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收入10.33亿元,已成为经开区发展的新动力;矿产品交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古建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迅速。
如今,开发区的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光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集群齐头并进,成为近年来大冶市域经济摆脱“一矿独大”的格局、实现转型发展“华丽转身”的强大牵引。

改革创新   激发创造力的热土

   2014年初,开发区内的12家企业纷纷收到2万元“红包”,他们都是注重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一直以来,开发区十分注重引导企业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使“制造”变为“智造”,助推绿色经济。
如今,园区科技孵化器已投入运行,入驻企业达10家。全区现有省级名牌和级名牌产品9个,省级知名商标和级驰名商标9件,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产品企业26家。从当年的普通企业、外向型经济到如今的高新产业,开发区又一次抢占发展先机。
同时,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其活力“秘密”。2013年,大冶市在35家部门单位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和服务群众流程“二个重构”,进一步实现简政放权。到目前,大冶35家部门单位已基本完成项目清理和流程自构。此次重构,全市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减少26项,保留108项。其中,67项保留项目共精简申请材料435件,74项保留项目共压缩办结时间191天,38个项目实现即时办结。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绝对是一项发展“福利”。
除此之外,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开发区,还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三大体制、四项机制,通过土地收储出让、银行贷款,大冶市经创公司成功融资1.85亿元和出让土地利益2亿元。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初步清除了体制障碍,缓解了资金压力,为开发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产城融合 千亿园区指日可待

  产城融合是开发区实施的又一发展战略,加快产城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将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提档增效。其总体思路是“四向一出”,即向东舒展,向西扩张,向北对接,向南带动,中间出彩。
今年,开发区将启动乾塔路及30号路延伸段建设,促进主城区与园区对接,拉开城区框架格局。加快推进中信三里七片区综合开发,落实项目规划设计,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启动片区征地拆迁,分阶段实施项目开发计划,尽可能发挥土地较大效益,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将三里七片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宜居宜业的副城区,进一步开启产城融合的步伐。
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是近年大冶开发区发展的主旋律。大冶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未来五年规划指出,将着力打造“以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为支柱产业,以节能环保、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新兴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产业”的“321”产业架构,将大冶经开区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向级开发区迈进。
力争到202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园区总收入1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超过3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年新增科技型企业超过50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企业20家。上市及挂牌企业10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家、省级研发机构达到15家。拥有专利数达800件。孵化器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300家;加速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大冶开发区,一个产业聚集、城乡共荣、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正在崛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9226/
1
上一篇纪春明赴金牛召开专项行动推进会
下一篇 和谐共存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