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标榜格调、特色或者品位的餐饮、娱乐网红店,借着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的刷屏传播,一时间颇为受宠。谁要没去过网红店打打卡、排排队,好像真的没法在“圈”里混了。
不过,网红店这个词儿还没热乎多久,就被媒体揭出种种不堪。像比较有名的“喜茶”、鲍师傅糕点、Farine面包等,纷纷被曝光,有的用过期面粉,有的操作间卫生条件恶劣,更普遍的则是雇黄牛排队,制造抢手热卖的假象,还有的被管理部门处罚、被责令停业整改。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饮食来说,早已过了追求温饱的阶段,甚至大鱼大肉的“吃好”阶段,也早已被甩在身后。味蕾容易厌倦的年轻群体,已经开始追求吃得特立独行,吃得不同凡响,当精致的餐具、新奇的食物造型、雅致的就餐环境在朋友圈里一晒,瞬间就存在感爆棚。一传十十传百,网红店门庭若市,排队动辄几个小时,路人瞄上一眼,只能感慨一句食客们咋这么有钱又有闲。

本来,不管吃的,还是玩的,求新求异,没什么不好。相反,主动解决消费痛点,给平淡的生活来一点调味品,挖掘消费的附加值,不仅能满足特定群体的心理需求,更大大丰富了消费的形式和内容。不过话说,热得快凉得也快,网红店背后竟如此多的龌龊之处,砸钱饥饿营销,制造红火假象,原料、卫生堪忧。市场经营较基本的诚信理念都不具备,所谓的格调,本身并不是饭有多好吃,酒有多好喝,纯粹是靠一堆外在包装故弄玄虚。专家所说很多网红店复购率低,一针见血,可见消费者也不是傻子。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伟大的工具,但现在很多资本、很多玩家,挖空心思琢磨一夜暴富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在玩坏互联网这个工具。没有底线地造噱头,妄想今日砸钱、明日变现地玩套路,不止网红店,此前所谓共享充电宝之类,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沦为笑柄。踏实经营方开得传世好店,套路太多,即便一时网红,也终是明日黄花,其实是在给自己下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