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陈庆璞 近期,因不能变更为便宜的互联网套餐,一些老用户和运营商杠上了。有的吐槽条款太霸道,有的分享起“投诉吓唬客服人员,较后成功更改套餐”的经验……较后,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出面约谈,要求运营商要切实执行规定,不得限制用户选择资费类别。一边是一个月100多元的资费,提心吊胆担心流量不够,每到一地先问有无Wi-Fi;另一边是互联网套餐,在视频、游戏等重流量应用内随便用,其他应用的资费也便宜了好多。这些,让老用户看着那些美滋滋的大王卡、小王卡怎能不羡慕嫉妒,老用户还不能携号转套餐,哪哪都让人窝火,于是开撕!
近年来,作为国企的运营商确实在履行着社会责任,提速降费不断推进,这一点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但老理儿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更加低廉、低廉到不讲理的新套餐面前,老用户的心理不平衡也可以理解。运营商新套餐采取鼓励新用户、限制老用户的策略,就是利用了经济学上的一个边际效应原理。运营商建网完成,增加一个新用户,语音和流量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用户资源、长远收益的获得却是实实在在的;老用户号码使用多年,绑定了银行、社交、游戏、娱乐等各种账户,也绑定了亲朋好友同事,存量太大,换号离网的成本太高。赌定这一点,运营商便公然喜新厌旧了。

新旧有别符合运营商的企业利益,但也实在地损害着老用户的信任和利益。较新数据显示,本市人均月移动流量2009M,这一数字和我国平均值近2个G持平。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步成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通信流量需求已经成为刚需,运营商架设的网络通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保障国民以不高的成本实现通信自由,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是作为国企的电信运营商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和企业目标。
如果说新的互联网套餐超过了企业运行成本,是“赔本”的,那等于在用从老用户身上获得的利润来补贴新用户,显然不公平;如果新套餐是运营商正常可以承受的,那是不是也该让老用户“雨露均沾”?提速降费不是空话,也没有止境,希望运营商以切实的行动让用户感受到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