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宋德松 三月的津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55岁的和平区档案局退休干部熊淑萍大姐像往常一样步行上班。因为十多年来一直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资料整理工作,退休后,熊大姐接受单位返聘,继续通过手中的各种资料关心着和平区的大事小情,关注文明创建成了她的一个习惯。得知和平区第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熊大姐高兴极了。
熊大姐的习惯,是历届和平区管理者们肩头的责任,也是他们案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5年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区的称号,该区始终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载体,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使面积只有9.98平方公里的和平区成为寸土寸金的商业金融区、日臻完善的高端服务区、底蕴丰厚的人文教育区,更成为百姓宜居的和谐文明城区。
2014年10月,“全国文明城区”测评检查启动,三年一度的城市“大考”拉开序幕。2014年版《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分为39个指标、93个测评内容、227个测评标准,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11个测评项目,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推进全区发展的战略性和根本性大事,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不自满、不懈怠、不松劲,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他们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写入区委工作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体系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各责任单位签订《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责任书》,实行问责制。他们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档案组、资料组等10个专业工作组和6个属地指挥部,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督导工作,形成了区委领导、区文明委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该区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较大的民心工程,每年把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向民计民生,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改善生活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民园体育场“华丽转身”;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提升改造,“洋楼游”带动“天津热”;曾经被视作“脏乱差”的绵阳道地区,如今“脱胎换骨”变成亮点社区;还有古物市场沈阳道地区的清理整治……不同重点不同侧面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不仅增强了各项工作实效,而且提高了创建水平。
该区通过创建带动全局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促进了经济迅猛发展。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亿元,增长12%;完成区级财政收入77.16亿元,增长26.2%,税收超亿元商务楼宇达到26座,入驻国内外500强企业达到95家;提升了市容环境。被评为卫生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提升了文化服务功能。2013年被评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2014年被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微微春雨,润物无声。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缕缕春风吹进每位和平人的心中,成为价值坐标,社会新风尚,引领城市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