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彭先生夫妇在广州打工,每天辛苦工作,家庭月收入约6000元,14岁的儿子小彭在暑假期间常看网络直播,并用妈妈的手机疯狂打赏女主播16万元。直播平台公司称,在国庆之后会和彭家联系商量事情的解决方案。
网络直播兴起,各种奇葩打赏层出不穷,出手阔绰的粉丝动辄打赏几万或者十几万元,甚至还有人为求和女主播见个面而利用职权挪用公款;而“熊孩子”动用父母血汗钱打赏主播的纠纷也频频见诸报道,小彭只是较近的一个。
一时兴起就打赏且走火入魔地积累成巨款,这种心态所为何来?网上有个段子给出了解释:“我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给自己留300元,其他全部刷给了这些网红,看她们开着劳斯莱斯、大宾利、超跑车,你知道她们叫我什么吗?她们叫我老铁,说我没毛病,还夸我666,我手里的泡面更香了。哈哈哈哈,好期待下个月的到来!”没有收入的“熊孩子”的疯魔心态与此相似。小彭就说,“打赏之后,主播会说‘么么哒’,自己有种存在感……打赏得越多,信心越爆棚。”虚荣蒙蔽了心智,这是病,得治啊!
给“熊孩子”治疗心理疾病,家长应尽到监护职责,这包括但不限于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关注孩子动向,防止孩子沉迷网络之外,手机给孩子玩的时候,还应管好账户密码,等等。“熊孩子”有病,家长吃药,但该吃药的不只是家长,主播们诱导打赏的行为,特别是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身份疏于审核难辞其咎。也许是在长时间的交涉中,让其见识了这方面的漏洞,小彭的父亲说,“我衷心恳请各大直播平台完善视频实名登记,人脸识别,不能用QQ、微信直接登录直播等游戏平台,以免伤害到其他未成年人。”这个显而易见的漏洞难道平台会不清楚?恐怕不是不清楚而是在装瞎——平台想要多赚钱,就会容忍甚至默许主播们打擦边球,索性连基本的身份审核也懒得去做了。对装瞎的平台,有关方面必须加大监管惩戒力度。
网络直播平台设置打赏功能本身无可厚非,但平台应尽审核责任。对于未成年人因网络直播巨额打赏引发的纠纷,因为未成年人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当打赏金额与其行为能力不匹配或盗用监护人财产进行打赏时,监护人可要求受益方返还。平台公司称,会和彭家联系商量事情的解决方案。能返还多少呢,静待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