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李明 今天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过中秋节有两件大事,一是赏月,二是吃月饼。各地依据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制作或甜或咸的月饼。人们购买月饼,或者自家品尝,或者馈赠亲友。但有一段时间,月饼的风头明显盖过十五的月亮,同时美食的价值严重弱化。应节的食品变身礼品,广受关注。
月饼变身礼品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来,在传统节日中,中秋节的分量仅次于春节,而且与国庆节相去不远,一份礼品庆祝了两个节日。再者,和其他应节食品相比,月饼可以存放较长时间,粽子汤圆搞不好不等送人就变质了。但再好吃的月饼价值也有限,所以一批“拓展”价值的月饼出现了。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包装内,鲍鱼、大闸蟹、燕窝都成了月饼的搭档。这些食材就着月饼吃会是什么味道,没人在乎,要的就是贵。真正想吃月饼的人反倒开始犯愁,吃不起呀。
其实,我们赞成扩展月饼口味。传统口味月饼不怎么吸引年轻人,研发点新口味,不管南味、北味、粤式、港式,好吃就行。我们也不反对月饼作为礼品。中秋节与春节一样,是我们中国人走亲访友的日子。带上一盒月饼,长辈喜欢的五仁,孩子喜欢的奶黄,好新奇的人喜欢的火腿,大家尝尝月饼,聊聊家常。月饼味中有浓浓的欢乐味道。我们只是不喜欢“豪华月饼”“天价月饼”。搞得大家顾不上品尝,只忙着计算谁送的月饼礼盒贵,生气谁收到的月饼礼盒多。
我们很高兴“八项规定”实施5年来,月饼价格平易近人多了。拿北京举例,今年的831种月饼,200元以内的盒装月饼占72.8%,400元以上的仅7种。我们更高兴月饼变回食品了。阿里巴巴大数据显示,今年购买手工月饼的占比达10%,创意口味受追捧。舌尖传递出的节日味道变得更浓郁香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