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西区:提升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新常态 天津网 讯 天津日报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过去五年,河西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新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过去五年,河西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有效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五年来,河西区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强、结构优,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合,经济结构就更合理,就具有更强的危机抵御能力和竞争力。为此,河西区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了“十三五”期间河西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完整政策体系,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对科技型企业及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策的支撑引领作用。

  同时,将科技创新作为撬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五年间,河西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使之向信息化、低碳化、节能化方向发展。2014至2016年的三年间,河西区落实天津市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全区共有329家企业、383个项目实现转型升级,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目标。全区服务业发展提质提速,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5.24%。金融业聚集度居全市前列,引进中信证券天津分公司等金融机构74家,总部型及地区总部型内资银行占全市57.5%。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真正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为此,河西区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达3524家,规模超亿元科技型企业73家,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陈塘科技商务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已完成11宗地块(建筑面积50.28万平方米)的土地出让,引进企业1684家。

  2016年12月,河西区内13家设计、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作为发起单位,共同签署了创建“北方设计联盟”战略协议,迈出了探索“北方设计之都”建设的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后,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打造“北方设计之都”被正式提上日程,努力将河西区打造成为辐射和带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设计产业策源地。截至目前,联盟共有企业37家,其中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院2017年在建“一带一路”项目10余个,其中位于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站列入了《中巴关于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项目带动下,预计2017年中水北方研究院营业收入将比2016年增加40%,首次突破10亿元。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制度是保证。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河西区切实加强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围绕科技管理体制、决策机制、评价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克难,使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引进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北方研究院,以“科技创新为源、政府引导为媒、资本投入为核、产业发展为本”的“三无五融合”创新机制形成特色。目前,北方研究院成立的三家产业化公司中的两家已正式运营,其中一家预计年内实现规模超亿元目标。

  以研究院和相关产业化公司为核心,河西区正开启适度再工业化的序幕,并逐步实现相关产业创新资源由零星聚集向集中汇聚,发展模式由企业发展向产业发展的转变;将激光、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为河西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逐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服务业向以“多业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过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848508/
1
上一篇天津环境保护突出问题边督边改第118批公开信息
下一篇 河西区区委书记:解放思想 创新竞进 忠诚担当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