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双休日加天气晴好 宁波各大墓区昨提前迎来祭扫小高峰

3月28日,宁波鄞州区五乡镇宝同公路,前去扫墓的车辆排起了长队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宁波各大墓区提前迎来祭扫小高峰。上午8点多,记者在鄞州五乡看到,通往墓区的公交客流、车辆明显增加。预计这股祭扫高峰将持续到4月6日。 据介绍,五乡镇

双休日加天气晴好 宁波各大墓区昨提前迎来祭扫小高峰

3月28日,宁波鄞州区五乡镇宝同公路,前去扫墓的车辆排起了长队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前的较后一个周末,宁波各大墓区提前迎来祭扫高峰。上午8点多,记者在鄞州五乡看到,通往墓区的公交客流、车辆明显增加。预计这股祭扫高峰将持续到4月6日。

据介绍,五乡镇拥有全市较大的公墓群,清明期间堵车成了常态,墓区行车难、停车难、人流拥挤等现象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

□通讯员 蒋海波 应刘娜 记者 潘慧敏 薛曹盛 摄影 记者 高远

[ 体验 ] 昨天五乡通往墓区的主干道已是车水马龙

昨天上午8:00左右,记者开车来到通往五乡墓区的主干道五乡中路。虽然是周末,但这里来来往往的车流已经明显不亚于工作日。在每个路口,都有不少交警和城管队员在协调车流。

当记者来到五乡中路与同岙路口时,人流、车流更是熙熙攘攘。大部分人都是开车前往墓区,只有个别年纪大的市民提着祭祀品步行前往。

车流在交警的指挥下缓慢前进,路边摆满了卖鲜花、青团等祭祀用品的摊位。记者看到,仅在这个路口就站着十二位交警在协调交通。在现场执勤的鄞州交警大队秩序中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周末他们整个交警大队200多人全员上岗。“我们早上6点左右就出门执勤了。”该负责人说,这个周末五乡墓区里面小型汽车还能通行(货车限行),虽然车流较大,但没有出现大范围拥堵。

随后,记者也开车从同岙路口到里面九峰陵园。车子开开停停,到了墓区附近,因为路边停放的车子占据了道路的一半,部分地方偶尔也会出现堵车。九峰陵园的相关负责人说,这周开始墓区已经迎来祭扫的小高峰,下周人肯定会更多。

[ 公交 ] 市区开往东线墓区的公交162路客流量大增

162路公交车往返公交福明站和天童站,是市区开往东线墓区的一条主要公交线路。昨天6:30开始,福明站就有市民陆续排队上车前往墓区祭扫。驾驶员说,去墓区祭扫,市民都习惯赶早。在6:30~8:30这段高峰时间内,基本上是趟趟爆满,到了9点左右,客流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

昨天,记者从宁波城乡公交打听到,162路平日里每天的客流量大约是8000人次,昨天增加到1.3万人次。“这条线路,平时我们配的是22辆车。这个周末天气好,很多市民都会提前扫墓,昨天我们增加了45辆车,增开了100多个班次。预计明天的客流量会更大,我们已经配备了充足的运力。增配90辆公交车,计划增开400~500个班次,方便市民祭扫。”城乡公交蔡经理说,高峰时段,162路公交车基本上都是1~2分钟发班一趟。

[ 预测 ] 今年清明期间全市祭扫人数超过300万人次

五乡镇拥有全市较大的公墓群。据不完全统计,五乡镇有40多万座(80多万穴)墓地。如果一家5个人去扫墓,那么就有200多万人要到五乡祭扫。据宁波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说,预计今年清明期间全市祭扫人数超过300万人次,车辆超过65万辆。

根据宁波的老习俗,新丧三年,都要“正清明”当天去祭扫。所以,清明期间大量市民将集中出行祭扫。根据往年经验,清明期间宁波市内交通形势较为严峻的应该是五乡一带。从凌晨三四点开始,就有市民出门坐车去祭扫。到了上午八九点,通往公墓的一些道路,常常是人山人海。 

据悉,去年宁波开通了15条扫墓专线,首日恰好是正清明,当天发送旅客15.3万人次,占去年清明小长假公交扫墓客流的80%。一般来说,墓区周边的交通高峰分为三波:早上5点、6点首批客流进场,8点、9点进出人流车流交汇,11点左右为返程高峰。

●提醒

今年“地铁+公交”,让扫墓更省时省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民可以搭乘轨道交通去扫墓了。东环南路站将成为新的接驳点,市民可以通过“地铁+公交”的接驳方式前往墓区扫墓。

在东环南路站,将配套两条公路线路,一条是普通公交线路——162路,清明期间将缩短运营线路,从东环南路站开往天童站,中间设置的停靠站和以前一样,预计全程30分钟;一条是新增开的162路大站区间线,从东环南路直达育王,中间不停靠,预计全程10分钟。记者打听到,这两条接驳线路都会配备充足的运力,高峰期保证发班密度在1~2分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8386/
1
上一篇17年前郭惠英一家中毒被救 每年情人节送民警巧克力
下一篇 宁波今天依旧春光灿烂 后半夜到明天阴有阵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