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于穆铭 听说过借钱吃饭、借钱交房租,没想到如今又出来个借钱旅游。明明想去南北极找寻诗和远方,一不想自力更生,二不愿靠家里资助,却希望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较近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小周在微博上发出求助:“如果有人愿意给我50万让我完成梦想,毕业后5年,我会拿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回报。”此事一出,顿时将网友自动分成两列,口水战蓄势待发。
有梦想的人自然值得尊重,但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自己来实现。不过自从众筹这个概念横空出世后,“驴友”这个词变了味,穷游成了不少人的选择——“蹭钱、蹭车、蹭房子睡觉”。各种朋友圈包装出来的花式迷魂汤,将穷游的浪漫放大,却闭口不提没钱的窘迫。身无分文就能走遍四方的心灵鸡汤,误导了无数懵懂青年,让他们对世界产生了常人无法理解的误读:不花一分钱就能走遍全世界,不付出任何辛苦就能获得回报。去远方旅行脱离了逐梦的本质,偏离了既有的轨道,如今的众筹已经被异化成一种卖萌的乞讨。甚至很多众筹连乞讨都不算,没有向人乞求的姿态,却有高高在上的养尊处优。这得多大的底气,才能从容应对?

拿自己的梦想当砝码,去用陌生人的善良套现,这种梦谈不上浪漫,顶多算贪婪。拿小周来说,既然想通过众筹完成旅行的梦想,就该仔细想想自己的旅程能给赞助者带来哪些好处。先不说带回南北极的纪念品,哪怕全程直播自己的一举一动,也需要自学摄影、剪辑,甚至其间如何将赞助商的品牌有效植入,都需要严谨而独到的计划书。但如今旅行者只是两手一摊,站在弱者角度贩卖梦想,用所谓道德制高点来掩盖他的不劳而获。这让那些背负生活重担的人情何以堪?
但偏偏总有一些企业哗众取宠,试图趁乱成名,小周的求助刚发布出来,就有一个主打“个人融资”概念的个人IPO平台表态愿意提供赞助。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从这件事中“获利”,一方提前获得探险机会,一方借势营销并认为将在数年后收回投资。只可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质朴道理,他们可能永远无法体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