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李全修)
三、西塞山属地争议考辩
从张志和写作此词直至南宋之前,几百年间对张词西塞山归属武昌府(今黄石市区历史上曾隶属武昌府)从未有过异议。张志和之后,唐及北宋诗人所写与西塞山有关的诗词,无不确指为“武昌西塞山”即是明证。例如:
西塞山(唐·罗隐)
题注:在武昌界,孙吴以之为西塞。
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
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狖奈奸顽。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
西塞山下作(唐·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吴·武昌(唐·孙元晏)
西塞山高截九垓,谶谣终日自相催。武昌鱼美应难恋,历数须归建业来。
过西塞山(唐·齐己)
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
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终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七十一(唐·钱珝)
曾有烟波客,能歌西塞山。落帆唯待月,一钓紫菱湾。
西塞山二首(唐末宋初·王周)
题注:今谓之道士矶,即兴国军大冶县所隶也
西塞名山立翠屏,浓岚横入半江青。千寻铁锁无由问,石壁空存道者形。
匹妇顽然莫问因,匹夫何去望千春。翻思岵屺传诗什,举世曾无化石人。
望江南·柳(宋·王琪)
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
名利客,飘泊未还家。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送都官辛七丈赴治江夏(宋·苏颂)
官柳春来已可攀,使君旌盖驻江干。还颁明诏恩优渥,坐使环封俗阜安。
西塞山川馀旧迹,南楼风月有清欢。幕中才雅今应盛,暇日追游兴未阑。
浣溪沙(宋·苏轼)
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鹧鸪天(宋·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
较早提出西塞山归属异议的是南宋初期为苏轼诗作注的赵次公。他为《又书王晋卿画四首》其四《西塞风雨》作注说:“西塞山,乃湖州磁湖道士矶也。”但他只是提出异议,没有阐明任何理由,提出任何证据。
承袭此说的是南宋后期的洪迈。他在淳熙戊申(1188)十月廿三日为李结《西塞鱼社图》写了一篇跋文。文中说:
西塞在吴兴,故玄真有“霅谿湾里钓渔翁”之句。而黄州亦有之,乃唐曹成王用师处。东坡公尝以偶“散花洲”,被诸乐府,姑借为齐安重。至于“云天篛笠”、“江海蓑衣”之章,则固表其下曰吴兴矣。
这段话的三条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句话以张志和五首《渔歌》中的第三首是写浙江霅溪(吴兴)而推断其他四首也是写吴兴,是不合逻辑的,这就如同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是怀写宋玉而推断其余四首也是怀写宋玉一样荒谬。张志和《渔歌》五首各写何处,前文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跋文的后两句则是对苏轼两首词的曲解。首是上面已经引用的隐括张志和《渔歌》首的《浣溪沙》。在苏轼看来,“西塞山前白鹭飞”就是指今黄石市西塞山,故以西塞山对岸之散花洲与之构成对仗,所指甚明。而洪迈硬要加以曲解,说苏轼这样写是为了提高齐安(即黄州)的地位,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另一首是赵次公曾经作注的《西塞风雨》:“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说这一首就是在写吴兴,同样站不住脚。很明显,这一首也是对《渔歌》首的隐括。隐括是对原作的“翻写”,苏轼既认定原作中的西塞山是武昌西塞山,怎么会在隐括中把它移植到吴兴呢?而且第四句提到“江”,也只能是指长江,而不会是指吴兴的湖。
南宋晚期王楙《野客丛书》继承洪说,云:
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按《唐书·张志和传》谓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志和词中有“霅谿湾里钓渔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武昌乃曹成王用师之城。洪内翰作《西塞鱼社图》,亦尝辨此,而《漫录》乃谓志和西塞在武昌,所见亦误矣。
这段话完全袭用了洪迈的逻辑。前面已经考证,张志和“愿以为浮家泛宅……”一段话是他在卒前不满三个月时说的,是在《渔歌》写作之前而不是之后,根本不能用来限定五首《渔歌》的内容。所说《漫录》是指吴曾所著《能改斋漫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60年11月出版的《宋元笔记丛书·能改斋漫录》“出版说明”说:
《能改斋漫录》是南宋人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它的内容有记载当时史事、证辨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有关唐宋两代文学史的资料比较多。著者吴曾博洽多闻,又生当南、北宋间,曾见及后世失传的多种文献,因此它所辑录的内容,对后世文史考订工作具有提供资料的作用,向为学者所乐于引述。
在《能改斋漫录》中,有数处提到西塞。卷九《地理·西塞》条云:“张志和歌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按,武昌记曰:‘西陵县,对黄公九矶,谓之西塞’。”卷十六《乐府·山光水色渔父家风》条中载录苏轼、黄庭坚、徐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隐括,徐俯《浣溪沙》中有“朝廷若觅元真子,恆在长江理钓丝”两句,明显指向长江西塞山。卷十七《乐府·以张志和渔父词为浣溪沙定风波》条,写“好事者”在苏轼、黄庭坚、徐俯之后相继隐括,其中一首《浣溪沙》的上阕是:“钓罢高歌酒一杯,醉醒曾笑楚臣来,夕阳维缆碧江隈。”也明显是指向楚地长江西塞山。吴曾早于赵次公、洪迈、王楙,所说应该更为可信,所引作品对西塞山所属指向甚明,王楙没有列出任何证据,仅凭洪迈的无根之言,就否定《漫录》所载,显然站不住脚。
明清以来,一些人注释“西塞山前白鹭飞”时,常引用《西吴记》中的一条:“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西塞山前’也。”据查,宋以前未见《西吴记》一书的任何踪迹,说明它的刊行不会早于宋代,怎么可以用它来论证唐时西塞山的归属呢?极具性的《元和郡县志》只提到武昌西塞山,而未及于吴兴西塞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唐代是否存在“吴兴西塞山”都是一个疑问。反过来,武昌西塞山的记载则屡见于宋以前历代重要典籍,如《三国志·吴书一·孙颇虏讨逆传》裴松之注所引晋·虞溥《江表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宋《太平御览》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南楚诸山·西塞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建安四年,南宋陆游《入蜀记》卷四…… (待续)
此地彼地西塞山———张志和《渔歌子》考(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李全修) 三、西塞山属地争议考辩 从张志和写作此词直至南宋之前,几百年间对张词西塞山归属武昌府(今黄石市区历史上曾隶属武昌府)从未有过异议。张志和之后,唐及北宋诗人所写与西塞山有关的诗词,无不确指为武昌西塞山即是明证。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792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