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猪队”从门前经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中窑振德的西头是市食品厂下属的屠宰场,厂门紧挨着冶钢的铁路。那时,整个黄石市区包括铁山、下陆,老百姓食用的猪肉全出自这里。 屠宰场并没有囤集生猪的地方。等待宰杀的生猪关在离屠宰场六七百米远的快活岭中窑粮店后面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中窑“振德”的西头是市食品厂下属的屠宰场,厂门紧挨着冶钢的铁路。那时,整个黄石市区包括铁山、下陆,老百姓食用的猪肉全出自这里。
  屠宰场并没有囤集生猪的地方。等待宰杀的生猪关在离屠宰场六七百米远的快活岭中窑粮店后面的“猪栏”里。“猪栏”是临江几栋长长的红瓦白墙的平房,有几十个小间,每小间可以关七八头猪,这些猪基本上是从水路用船运来的。每天傍晚时分,在“猪栏”工作的师傅们就用手中的棍棒、竹条,指挥一支百十头的猪队前往屠宰场。
  不少人可能见过马队、驼队和车队,然而,见过“猪队”的人可能不多。从“猪栏”到屠宰场没有专用的赶猪道,浩浩荡荡的猪队是从八泉街居民的门前经过的。那场面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非常的“奇葩”。十多个赶猪人,有年轻的彪形大汉,也有驼着背的老师傅,还有几位腰间围着围裙的中年妇女。那些猪们吃了睡,睡了吃,头头膘肥体壮,慑于赶猪人手中的木棍和竹条,爬起身,告别了“猪栏”,来到八泉街上。它们战战兢兢,左顾右盼,不知何处何从。赶猪师傅左右夹击,连轰带打,近百头猪被迫沿着窄窄的小道,盲目地向前奔。猪流如潮,煞是壮观。
  八泉街是条老街,有一段青石板路,油光油光的,那是猪们容易摔倒的地方。猪们惊恐万状,奔得很急。动作迟缓的猪,就会挨木棍或竹条的抽打。那时,还缺乏“善待动物”的理念。摔倒在地的猪,遭受赶猪人的抽打,大声嚎叫。猪队杂乱的脚步声,猪的尖叫声,赶猪人的吆喝声,看猪队的居民的助威声,响成一片。
  赶猪,算是当时八泉街的一大奇观了。居民们也见怪不怪。见猪队过来,大人就赶忙抱起小孩,贴墙边站着,以免被仓皇不知所措的猪们冲倒,再不,就拉起小孩进屋,关上大门,从门缝朝外观看。
  猪的队伍过后,猪尿散发着刺鼻的臊气,留下的猪屎东一坨,西一堆。猪队从门前经过,八泉街的居民既是喜,又是恼的。脏、臭是肯定的,可谁让猪肉那么好吃呢?善良本分的八泉街居民,拿着扫帚、铁铲,提着水桶,谈笑中把门前道路冲洗干净。抱怨归抱怨,清扫该清扫。日子就像江中的流水,无声地流淌着。
  那时,我正读初中,暑假的傍晚时分,几乎天天“检阅”浩荡的“猪队”。
  当时的屠宰场,机械化程度很低,杀猪绝对是个体力活。师傅们把猪赶进待宰间,用高压水龙头对猪进行冲洗。一个师傅穿着深筒胶鞋,握一个连接着电线,类似哑铃的电击器,看准一头猪,朝猪的耳根死劲一按,那猪就被高压电晕,顿时无声地瘫在地上,少数格外强壮的猪,电击后尖叫一声仍不停地垂死抽搐。另一位师傅不管三七二十一,用铁链套住猪的一支后腿,使劲拖起,挂在传输轨道上,整头猪倒挂着,在运转轨道上慢慢向前移动。猪放血后,经过开水池,已经烫得圆鼓鼓的了。下一道工序是除毛,也是用手工。一把近半尺宽的铁刮铲,在师傅们手中来回舞动,几十个回合下来,猪毛就刮去了,露出白白的猪身。接着,去掉猪头、猪尾,给猪开膛,扒去猪内脏,再用电锯,将一头猪劈成两边。高大亮堂的宰杀车间里,运载轨道密密麻麻地吊着一边边冒着热气的白条猪,慢慢作环形运转,就像是一片片白色的肉的树林在移动。一个检验员带着口罩,用小铁钩扒开一边边猪身,仔细地上下检查,检验合格,就在猪身的一侧,盖一串蓝色的印章,这就是可以出售的鲜嫩的猪肉了。
  话又说回来,我们也只有看杀猪的眼福,并没有吃猪肉的福分。那年代,物资短缺。一家一个户口本,一个购粮证,每月凭证发几张肉票、猪油票,一个月,也只能吃上回把肉,见一点点荤。
  记得一个闷热的夏夜,我们几个又去看杀猪。同学罗学军边看边说,这猪全身都是宝哇!猪皮可以做皮鞋,猪粪可以做肥料。夏国强接着说,是啊,是啊!猪毛可以做刷子。又进一步强调说,猪肉不用说了,连猪心、猪肺、猪血、猪肠子也非常地好吃呀!你一言,我一语,尽情地历数这猪的种种好处。说着,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桌好菜:大碗的红烧肉,冒着香气,还有味浓肥美的猪蹄髈,鲜嫩无比的肉片汤……只想得口里涎水直涌。再看看身边几个伙伴,个个看得仔细,眼睛发直。此时,屠宰场里弥漫着的猪血的腥味、猪内脏的臊气,猪粪的臭味,为猪头、猪脚褪毛而专门熬制的松香的气味,我们已全然不顾,甚至,那猪临死前不屈的嚎叫,也像是一首动听的曲了。
  路过屠宰场食堂,可以看见师傅们集体宵夜的诱人场面。胖胖的大厨赤膊扎一条白围腰,手拿锋利的刀子,在带有余温的一片片猪的“林子”里转来转去,选用上好的里脊肉或是鲜嫩的猪肝,做成香喷喷的肉哨子。一个特大瓷盆盛满了面条,放在露天的案板上。工人师傅每盛一碗面条,胖大厨就舀一大瓢肉哨子,盖在面条上,再撒上细细的香葱。那诱人的香味令人难忘。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屠宰场搬迁到黄石港昌大堤外,“猪栏”拆了,“猪队”也没有了。这里改造成了中窑江滩公园。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一个初秋时节,一位当年与我们一起看杀猪的同学从四川回黄石。我们相约在江滩公园东头聚餐。点菜时,不觉就抚今追昔,意味深长了。夏国强点了一份红烧肉,还点了一份红烧肥肠。建国点了一份肉片汤,特别嘱咐,少放猪油,多放青菜。罗爱军点了一份卤猪脚。建国说,当年瘪着肚子看杀猪,看师傅们宵夜,盼肉吃,欠肉吃,真是把人馋死了。又说,今天,我买单。再点几个特色菜!主食:一人一碗肉片面,各位意向如何?大家听了都会心笑了。
  饭后,我们漫步江滩公园。造型别致的路灯亮了起来,有的如彩虹,有的似飞鹤,有的像风筝,色彩绚丽,江滩公园如同仙境一般。
  我们生出无限感慨,心里默默祝福:愿黄石天天进步,愿家乡更加美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788879/
1
上一篇网上求职当心招聘陷阱
下一篇 自学舞蹈小品情景剧,然后再教给她们 “老顽童”带领“娘子军”收获健康和快乐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