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脱贫路上,他在播撒致富种子———山村小瓜蒌 结出增收果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首席记者 梁坚义)太阳偏西,依然火辣辣。5日下午,在开发区太子镇樟铺村瓜蒌种植基地,柯于礼穿梭在瓜蒌架下观察瓜蒌的长势。 今年36岁的柯于礼,本可以不用在土地上忙活。这个时候,他本该在城市的建筑工地,指挥民工做事。但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首席记者 梁坚义)太阳偏西,依然火辣辣。5日下午,在开发区太子镇樟铺村瓜蒌种植基地,柯于礼穿梭在瓜蒌架下观察瓜蒌的长势。
  今年36岁的柯于礼,本可以不用在土地上忙活。这个时候,他本该在城市的建筑工地,指挥民工做事。但是,他选择了回归,选择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2015年底,他从外地回家小住。一天夜里,他在电视机前搜索农村致富项目。安徽潜山“瓜蒌”的信息跳进了电视屏幕上。提供种苗、技术、产品回收……柯于礼为之一振,迅速记下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说起瓜蒌,很多人对它比较陌生。瓜蒌,原名栝蒌,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其果实、果皮、果仁、根茎均为中药材。现阶段,瓜蒌主要是开发其果仁,做成商品瓜子。
  次日一大早,他通过电话,与安徽潜山县天宝瓜蒌专业合作社取得联系。产品能回收、瓜蒌籽能加工,销路不用愁……这更加坚定了他种植瓜蒌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春节,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喜洋洋的气氛中时,柯于礼在村里的支持下,流转了后背山王头垴50亩荒地。
  这不是花钱买苦吃吗?外面的工程做得好好的,硬要种什么瓜蒌,种不成功怎么办?跟土地打交道了一辈子的母亲提出反对意见。
  “长期在外跑工程也不是个事,说不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柯于礼的父亲很开明,支持儿子的行动。
  当年正月半过后,柯于礼请来农机整地。面对荒芜了20多年的耕地,茅草盘根、土地板结,农机翻耕还好说,但地边地头就得靠人工,有时一锄下去手臂和虎口震得生疼……
  土地整理出来了,瓜蒌苗栽上了。但瓜架立柱必须是水泥的,水泥立柱自己做,生产成本很高,他就直接到安徽潜山县订购。
  安徽潜山县是中国瓜蒌之乡、瓜蒌原产地。这里的瓜蒌种植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从栽种到收获,需要8个月时间。这期间,瓜蒌的生长尤为“娇气”,管不好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柯于礼的瓜蒌基地遭遇了天灾,先是后背山的洪水,淹了瓜蒌面;接着,天公不作美,瓜蒌基地又遭干旱,瓜蒌又有损失。
  熬到11月底,柯于礼的“瓜蒌梦”终于瓜熟蒂落。他捧着一颗颗凝聚自己心血的干瓜篓籽,成就感油然而生。当年,他的瓜蒌基地每亩收100多斤干瓜籽,收入2000多元。
  有规模才有效益,多人种就有胆量。今年初,他又流转了30亩耕地,栽种了瓜蒌。6月,他又创办了黄石市隆林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的农民种植瓜蒌。
  在柯于礼的带动下,太子镇山海村村民张远珍,流转40亩土地种植瓜蒌,去年收入了8万多元。今年又流转荒山10多亩。目前,老张正在抗旱保苗,其基地瓜蒌长势喜人。
  如今,瓜蒌种植辐射到了隔壁的村庄,辐射到了附近的大王镇,带动了贫困户就业。60多岁的村民柯于海,一家4口3个病人。柯于礼让其到基地务工。
  樟铺村村委会主任柯平算了一笔账:一年多来,村里在瓜蒌基地务工的贫困对象就有40多人,劳务收入就有8万多元。
  对于未来,柯于礼踌躇满志,准备发展瓜蒌种植、瓜篓籽加工的瓜蒌延伸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他说:“瓜蒌一身都是宝,利用价值很大,单卖干瓜篓籽不划算,必须延伸产业链,走深加工之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749519/
1
上一篇钟楼社区:“六共”机制促和谐
下一篇 运用大数据监督检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我市通报七起典型案例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