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集体照、引线筒、指南针、手绢 一位老战士和他的4件珍宝

戚武光(右二)与家人合影 1965年6月25日,戚武光(第二排左二)受到毛泽东接见并合影留念。 记者 刘波 翻拍 戚武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过的炮弹引线筒、缴获的美军指南针以及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时送给他的一方丝质手绢。 前不久在江东区档案局采访时,

一张集体照、炮弹引线筒、美军指南针、抗美援朝纪念手绢

戚武光(右二)与家人合影

一张集体照、炮弹引线筒、美军指南针、抗美援朝纪念手绢

1965年6月25日,戚武光(第二排左二)受到毛泽东接见并合影留念。

记者 刘波 翻拍

一张集体照、炮弹引线筒、美军指南针、抗美援朝纪念手绢

戚武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过的炮弹引线筒、缴获的美军指南针以及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时送给他的一方丝质手绢。

前不久在江东区档案局采访时,工作人员特地带记者走进一间馆藏室。在室内恒温条件下收藏着的各种各样宝贝中,有4件宝贝是一位名叫戚武光的老战士生前捐赠的,其中一件是1965年他与毛泽东一起拍的集体照,另三件是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实物———有使用过的炮弹引线筒、缴获的美军指南针以及慰问抗美援朝将士时获得的一方丝质手绢。

“戚武光经历了抗日抗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透过他不平凡的经历,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从而铭记这段历史。”江东区档案局局长徐国平指着这4件宝贝,详细讲述了它们的来历。

随着徐国平的讲述,戚武光跌宕起伏的人生,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

17岁参加三五支队

戚武光生于1925年,老家在慈溪匡堰镇游源村(以前曾属余姚)。父母早亡,他从小由奶奶和堂叔抚养长大。由于堂叔是地下党员,家中也成了地下联络站,他因此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励志报效。

1942年,他参加三五支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先是去诸暨开辟新的根据地,后来回到四明山,为新四军浙东纵队第三支队政委钟发宗当警卫员。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好首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钟发宗是江西人、老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戚武光在做他的警卫员时,深受其影响。

在戚武光的警卫员生涯里,较难忘的是被临时抽调,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去和伪军“张胡子”、“田胡子”谈判。

1945年春,当时,在宁波地界和浙东游击纵队对抗的有两支伪军部队,他们的首领,一个被叫作“张胡子”,另一个叫“田胡子”。随着局势的变化,“张胡子”有想要投诚的态度,而“田胡子”却仍是反复无常。

那天早晨,参加谈判的3个首领,带着各自的随从而去。何克希司令员是现场惟一穿着便衣的人,他带了一名参谋和4名警卫,戚武光是其中之一。谈判地点在山腰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里。

3个首领上了楼,戚武光等4名警卫就和“张胡子”、“田胡子”的手下,面对面地在楼下等着,每人都是全副武装的样子,脸色凝重。过一两个小时,气氛有点松弛了。后来三路人马一起吃了午饭,菜里还有肉。饭后,楼下的气氛更轻松了,彼此也有交谈的,谈的内容都是一些各自生活状况等无关痛痒的话题。到下午两点钟,谈判结束,各自带人马回去。到了7月,日本宣布投降前夕,“张胡子”正式带部队起义,而“田胡子”因为顽抗到底被新四军歼灭。

1945年8月12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司令员何克希领导下,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横扫三北敌伪!”此时,戚武光是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第五中队第二班的班长。戚武光跟着部队从慈溪周巷,经庵东,到观海卫,一路追击,经过一天一夜的追赶,直到五洞闸才赶上伪军。然后,他带着全班战友,乘一小股伪军放松警惕,把枪架着,正在大吃西瓜的时机,突然冲进去,一枪未发,就缴了他们的枪,迫使他们投降。这是他在抗战期间参加的较后一次战斗。

亲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9月20日,戚武光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了北撤的命令,于是,他跟着部队到了苏北,后来又辗转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参加了苏北战役、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在鲁南战役中,他受了轻伤。在莱芜战役中,他受了重伤,敌人的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手臂。他整整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连吃饭都很困难。从此,手臂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

1949年2月,戚武光所在的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1950年2月,部队正在北京崇明岛,准备攻打金门,突然接到军令北撤。到了山东邹县,部队领导给战士们开会,会后立即上火车。列车驶出山海关,车厢里有人发传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了皇姑屯车站,大家下车,拿了干粮和衣服,又匆匆上车。后来,他们到达鸭绿江边,踏上用芦苇搭起来的浮桥,在吱吱作响、摇摇晃晃中来到朝鲜战场。

战争的残酷性超出了想象。当时朝鲜的气温零下30度左右,而戚武光和战友们穿的衣服是中国南方过冬时的衣服,非常单薄。很多人的手严重冻伤、冻僵,有时候近距离发现敌人来了,却拿不起枪来作战。带去的大米和干粮很快吃完了,只能满山遍野地找番薯、果子等充饥。戚武光当时担任连长,他所在的连共有144人,较后,回国时存活下来的只有18人。他一直保存着1950年拍的他与警卫员的合影,他与战友在鸭绿江边的合影。

与毛泽东一起拍集体合照

1956年,戚武光接受部队命令,到宁波北仑带兵。在这一期间,经组织介绍,已经30多岁的他与时任北仑大碶镇高塘乡副乡长的许菊琴喜结良缘。1964年,戚武光转业到宁冈县任财贸办政治部主任。此前,他是华东野战军第20军60师179团的一个营长。

1965年6月25日,毛泽东重回井冈山,视察民情,接见当地的各界群众代表。戚武光作为抗美援朝将士的代表,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与24位代表一起拍了集体照,戚武光就站在毛泽东的左后方。很快,他收到了这张珍贵的合照,他特地在照片的背后,标注上拍摄的日期。后来,为了更好地保存这张照片,他又把照片进行塑封,时不时拿出来瞧瞧。宁冈离井冈山很近,戚武光有时也会去井冈山,那里有朱、毛会师的纪念碑、会师广场等。戚武光觉得:“毛主席真伟大,从战略眼光看,井冈山的地形选得真不错。”

戚武光和许菊琴结婚多年,却一直聚少离多。戚武光后来担任宁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许菊琴调到宁波甬港饭店工作。1984年,戚武光离休,也来到宁波,从此,夫妻俩相依相伴。

捐献4件珍藏品

2014年6月,江东区档案局在串门入户走访时,与戚武光建立了联系,随后89岁高龄的戚武光决定将自己珍藏一生的4件宝贝,作为革命文物捐赠给江东区档案局,这4件物品包括1965年与毛主席一起在江西井冈山拍的合影照,另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过的炮弹引线筒、缴获的美军指南针以及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时送给他的一方丝质手绢。其中指南针在他行军打仗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丝质手绢一直都没有使用过,保留完好。

这些物品陪伴戚武光几十年,保存得完好无损。戚武光将这些物品捐赠给江东区档案局,希望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铭记历史。该局局长徐国平为他送上捐赠证书,向他深表感谢。

去年7月29日,戚武光还带着这些珍藏品,为东海舰队后勤部的官兵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战士们聆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询问老人其中细节。

11月11日,江东档案局和中共江东区委党史办联合编写的《江东人家》举行首发式。戚武光一家作为20户江东家庭入选书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该书首发仪式的前三天,戚老与世长辞了。

戚武光的夫人许菊琴尊重他生前的嘱托,没有鞭炮,没有花圈,对前来吊唁的组织或个人不收一份礼,更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静悄悄地送走了他。

一个老战士的人生谢幕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记者 毛信意 

(特别鸣谢江东区档案局对此稿写作提供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7359/
1
上一篇《宁波勤廉故事》征稿启事
下一篇 车厩小镇鲜为人知的历史:越王厉兵秣马处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