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星”在天上飞的中国人,以科学家较多,古代当代的都有。当然,文化名人也不少,巴金、金庸、林青霞都在天上。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韩晓波 本月16日,我国著名科学家、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院士,在北京举行的命名仪式上,接过国际小行星中心颁发的“宋健星”铜匾和证书。“宋健星”是编号为210210号的小行星,它是由紫金山天文台在2007年8月16日发现的。按国际惯例,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对小行星进行命名的权利。之所以在发现七年半之后才举行命名仪式,是因为按照天文学的规矩,发现者报告发现新行星之后,至少要经过其他天文台4次以上的“重新发现”,才能正式确定其轨道根数——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精确计算才能得出。浩瀚宇宙中,又增加了一颗拥有“中国人名”的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数量庞大的一类小天体,目前已经得到确认的小行星数量在70万颗以上,而总量据推测应该有数百万颗。它们都像大行星一样围绕着太阳运转,但体积和质量真的很小——较大的一颗,也是较早被人类发现的一颗——谷神星,直径勉强够1000公里,比地球的卫星月球要小很多。
由于缺少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和观测手段,中国人对小行星的研究起步很晚,完全是二十世纪的事。1928年冬天,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学的中国青年张钰哲——他后来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主席——发现了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拥有小行星命名权的他,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将此星命名为“中华”,这是颗由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由于张钰哲是以研究小行星成名的,所以他所领导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直是研究和发现小行星的重镇。颗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张衡星(1802号)、颗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北京星(2045号)、颗以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大埔星(大埔是广东的一个县,是发现者的故乡)等,都是由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发现的。不过,“中华星”并不是颗拥有“中国名字”的小行星,还有一颗名为“九华”的小行星比它更早,它是由一位名叫瓦特松(J.C.Watson)的外国人在安徽九华山上进行观测时发现的。
有“星”在天上飞的中国人,以科学家较多,古代当代的都有。除去前边说过的“张衡”以外,祖冲之、沈括、郭守敬等古代科学家都“天上有名”,而当代科学家更多,个被命名的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星”,其后便有杨振宁、李政道、陈景润、袁隆平等数十人。其次多的是企业家,不仅有老一辈的陈嘉庚、邵逸夫、曾宪梓等,连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如李晓华、张果喜等也赫然在列。仅有初中文化、靠木雕起家的江西企业家张果喜还占了个“”——“张果喜星”被正式命名的1993年,它的主人年方41岁,在当年是所有命名者中较年轻的一位。后来这个“较年轻”纪录被两位中学生刷新了——南京金陵三中的高三学生华演,北京八十中学高二学生孟奂,他俩是2002年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的优胜者。当然,文化名人也不少,巴金、金庸、林青霞都在天上。
除了人名地名,还有很多中国特有的热门词汇也成为小行星的名字,比如“希望工程”、“北京奥运”、“南京大学”等。事实上,中国人拥有命名权的小行星现在已经有400多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