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李明 20日上午8时26分,深圳地铁7号线列车在皇岗村站进站时发生踩踏事故,15名乘客轻微擦伤。经初步调查,此事系因一名乘客晕倒靠在旁边乘客身上,引发周边乘客情绪不稳造成的。
一件小事竟然引发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公众事件,很多人觉得滑稽。可如果深入分析,事情绝对值得深思。
工作日,早高峰,地铁车厢内人员的密集程度可想而知。心理学分析早就发现,人的潜意识中有1.2米的“安全距离”,一旦陌生人超过这个界线,人就会不自在。当陌生人长时间严重超过这个界线时,人就会感觉“不安全”而出现焦虑。可以说,地铁内所有乘客的情绪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稳定。此时,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突然倒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双目紧闭,可能脸色吓人。任何人的反应都是大惊失色,急忙蹦开。如果是女乘客,还可能一声惊叫。只要有一个人率先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比如乱跑,其他人的焦虑感也会瞬间突破忍耐限度,乱跑乱叫发泄情绪。从这个角度说,发生在深圳的这个事故,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北京、北京等任何一座城市拥挤的地铁车厢内。
我们的公共交通与人们的期望与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是不是意味着类似事故不可避免?不是,因为人的行为可以矫正,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发生意外时,自己该怎么做。记得听来自欧美或者日本的留学生说过,公共场所发生意外,乱跑极其愚蠢,因为你既不知道危险源在哪,也不完全清楚空间布局。乱跑不仅不能脱困,还容易被挤倒踩伤。这是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就被家长老师反复告知的常识。要是你感觉人家那里踩踏事件少,不是因为素质多么高,而是自幼受到的训练发挥了作用。
现在,人们逐渐熟悉了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之类的词。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应急是管理者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其实,意外发生时,管理者只能负责疏散救援那部分。真要把伤害降到较低,每一个人必须掌握应急技能。而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