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光
父亲去世后,在收拾房间时,我从他的床下翻出一个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我少年时读过的小人书。母亲说,这是你爸特意给你保存的。我的眼睛一下湿润了。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很少有课外书,能弄到一本小人书看,简直就是天大的享受。
记得次看到小人书,是在村头的一位小伙伴家。我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和图画所吸引。回到家就吵着向父亲要小人书。父亲虽然脾气不好,却是个明事达理的人。第二天就为我买回了一本《小兵张嘎》。我抓过书就如饥似渴地“啃”起来。当晚,我是抱着这本小人书睡觉的。第二天,我才发现父亲走路有点异样。母亲说,你爸为了给你买这本小人书,走了几十里山路去县城,脚上打了很多血泡。小人书得来不易,我倍加珍惜。以后,每次拿这本小人书跟小伙伴们交换阅读,我都是反复叮嘱他们要爱惜书。
这本书被我翻来覆去地看,还是很快就稀巴烂了。为了满足我读书的欲望,父亲不惜卖了留着过年的粮食,陆续为我买了一系列的小人书。《刘胡兰》《武松打虎》《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小人书以连环画的形式,惟妙惟肖地给我讲故事,给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我对文学的爱好,也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后来,我上了高中,随着学习的紧张和课外书的增多,小人书渐渐看得少了。再后来,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我能读到的书也越来越多,小人书已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怎会料到细心的父亲,早把我的小人书收集起来,保存在这个木箱子里。
父亲为我收藏的不仅是小人书,更是一份难忘的童年记忆,是一个苦孩子的快乐岁月,是一个清贫的父亲,为孩子搭建起的富裕的精神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