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余凯锐/文 汪泽栋/摄)7月19日,大冶市灵乡镇大畈村新屋厂庄,平日寂静的文化礼堂,传来阵阵读书声。礼堂墙上,上书“务实守信 崇学向善”八个大字。下面摆放了十多张方桌,桌子上放着书本和暑假作业,22名留守儿童坐在一起,认真听4位“老师”讲课。

4名“老师”开设爱心学堂
这4位“老师”分别叫张吉强、张文军、吴丽蒙、吴晓蒙,今年均为18岁。他们其实不是老师,而是刚从大冶一中毕业、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
6月底,在吴丽蒙的母亲柯爱珍的倡议下,这4名准大学生相约,在村里开设爱心学堂,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过暑假。
考虑到暑期天气炎热,留守儿童脱离管束,大畈村新屋厂庄村民理事会会长吴远盛将文化礼堂腾出来,给孩子们当课堂。7月8日,爱心学堂正式开班,聚集了村里22名留守儿童。
“每天上7节课,还有体育课,计划将爱心班开到8月10日。”张吉强说,新屋厂庄文化礼堂环境较好,二楼有个图书室,而且在大畈村的位置居中,孩子们来去也方便。
“老师”成孩子们的榜样
今年高考,张吉强取得676分的优异成绩,他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硕博连读。
“分数已经出了,现在就等录取通知书。”张吉强说,他们4个人同年出生,一起念书,也都曾是留守儿童,都能体会那种没有大人陪伴,只能困守乡村的孤独和苦闷,所以他们要将爱心传递下去。
这4个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老师”,让村民们钦佩不已,他们也成了孩子们的榜样。
在灵乡中学读初二的毛佳,是一名留守儿童,以前放暑假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有4名“老师”陪伴,既排解了孤独,又帮她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
毛佳说,考上清华北大是每个学生的梦想,张老师考上理想的大学,是学习的榜样。
双胞胎姐弟回报社会
“他们4个人的学习成绩好,但家庭条件都不好,以前也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吴远盛介绍,张吉强、张文军的父母都在外打工,而吴丽蒙和吴晓蒙家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
吴丽蒙和吴晓蒙是双胞胎姐弟,上面还有个姐姐在湖北理工上学。3年前,吴丽蒙的父亲患肝癌去世,家庭重担落在母亲柯爱珍肩上。当时,姐弟俩考上了大冶一中。
为了供3个孩子读书,柯爱珍一边在大冶一家餐馆打工,一边陪伴姐弟俩。
柯爱珍说,丈夫去世前治病4年,家里基本掏空,还欠下不少债务。村民自发帮助她,接济她,村里有什么帮扶政策,也会时间想到她。
“如果不是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还有村里的帮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柯爱珍说,两个孩子高考结束,利用暑假帮助村里的孩子,也算是回报村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会将爱心课堂持续办下去
大畈村新屋厂庄文化礼堂墙上,贴着文明公约等内容,二楼还布置了一个图书室。“希望村里的娃娃们好好学习,传承好的家风和学风!”吴远盛说,这个文化礼堂建成不久,只要村里的孩子有需要,村里时间支持,较大限度发挥文化礼堂的教化功能。
面对即将入学的姐弟俩,柯爱珍发起了愁。
但她说,即使再困难,她也要供孩子们上大学,让他们不要有后顾之忧。
“希望以后村里的毕业生都能加入进来,将爱心课堂持续办下去。”张吉强说,只要有时间,即使在大学期间,他们只要有空,暑假会回大冶老家,坚持办爱心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