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大雅之堂,山珍海味之宴,必是名庖大厨巧夺天工之妙作;街头巷尾,吃货云集之地,必有民间高手独门绝技之特色。
在美食的江湖世界里,比拼的不仅仅是刀工火候、调味技艺,更多的是对顾客味蕾的精妙感知与随机掌控。他们甘居幕后,无私奉献,展现精工技艺,彰显工匠精神,让青春无怨无悔,让人生绽放光芒!
明知众口难调,他们敢迎难而上,用蒸煮炸炒,奏出动人交响;都说民以食为天,他们能立地顶天,用油盐酱醋,调出人间百味。
董桂朋
黄石金花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董桂朋是煲汤高手。参加“黄石十大名菜”系列评选活动,他煲的汤征服了市民和现场评委。
在一道汤的制作过程中,火候极为重要。董桂朋就如自己煲出的汤,经历了无数次火候的考验。
当学徒时,董桂朋南下深圳,学做粤菜。两年后归来,他却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菜品,被食客反馈没颜色、味道淡。
董桂朋感觉很失落。他专门请教黄石烹饪界的一些专家,逐渐找到了症结所在。
“粤菜以清淡为主,而鄂菜以微咸、微辣为主,口味偏重。”董桂朋说,自己做的菜不接地气,没有迎合地方口味。
他开始学习鄂菜的做法,确定味型,并沿用粤菜制作中的精华,加以改善。功夫汤、养生汤成为他的拿手好菜。
董桂朋有过一年在两三家酒店工作的经历。“每次离开一家酒店,我都会回味一下酒店的招牌菜,提醒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做得不够。”董桂朋告诉记者,这些反思促进他一次次提高。
(东楚晚报记者 陈子才)
汪毅卿
黄石三五轩饮食管理有限公司
年轻时,汪毅卿动作麻利,脑子动得也快,凡事爱学习。1994年接触厨师这一职业后,他觉得自己很适合这份工作。
初学鄂菜,汪毅卿对烧菜很有心得。
“长江中下游水产品种类很多,特别是鱼。”汪毅卿说,为了烧制好鱼,他开始研究鱼的特性,包括如何去鳞、如何保持鱼肉的鲜嫩……很快,烧鱼成了汪毅卿的看家本领。
2009年,汪毅卿来到黄石三五轩酒店,并逐渐成长为分店厨师长、三五轩酒店行政总厨、三五轩下陆店店总。
在20余年的厨师生涯中,汪毅卿参加过多次名厨评比,包括武汉名厨评选、汉川蒸菜评选、东坡美食节,他几乎包揽了每项比赛的特金奖。
“厨师要保持学习。”汪毅卿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不定期外出考察学习,以便获取各个菜系的优点,和本地菜巧妙结合。如今,年轻厨师的成长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学习渠道也丰富了很多,他们更应努力提升自己,加强学习,传承厨艺。
(东楚晚报记者 陈子才)
宋建国
黄石楼上楼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53岁的宋建国,已从业37年,显得从容、老练。
1980年,铁山地质队成立了一家服务公司,16岁的宋建国开始跟着曾国梁学厨艺。“那时候家里穷,当厨师至少可以吃饱。”
宋建国从小喜欢雕刻,师傅看了他的雕花手艺后,赞不绝口。
“那时每天要烧八个煤炉子,我全包了,脏活累活抢着干。”每天早上给师傅倒好洗脸水、准备好早饭,晚上回去还要帮师傅洗工作衣、打洗脚水、铺好被子。“当学徒时,老师对我们很严格。”正是因为宋建国的勤奋,师傅特别喜欢他,把自己的川菜手艺倾囊相授。
后来,宋建国自己创业开了个小餐馆,又南下深圳学习粤菜。2008年楼上楼酒店开业后,宋建国回到黄石,成为楼上楼酒店家宴坊的厨师长。
2016年在第11届国际食神争霸赛中,宋建国获“国际烹饪艺术大师”称号。
“我爱我的食材,食材也爱我,食材就是我的生命力。”现在的宋建国,对做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 文/摄)
董能洪
大冶市钓鱼岛大酒店有限公司
“我喜欢这个行业,不愿意离开厨房。”55岁的董能洪已经做了35年厨师,他很幸运自己选择了喜欢的职业。
他7岁会熬粥,12岁就能炒菜。高中毕业后,他到铁山跟着张启发学厨艺,“师傅的川菜烧得好,我较喜欢吃他烧的麻辣豆腐。”
1986年,董能洪在大冶铜绿山矿遇到另一位恩师卫茂源。师傅擅长做黄焖圆子、鱼丸子和包子,董能洪都传承下来。
董能洪现在是大冶市钓鱼岛大酒店厨师长。他的手边长期放有《中国烹饪》《四川烹饪》《东方美食》《名厨宝典》等,有空就拿起来看看。“比如说炒,技法就很多,大分类有30多种,小分类有90多种,生炒、熟炒、爆炒、滑炒、小炒,每种炒出来的效果都不同。不学习是永远搞不懂的。”
2011年,董能洪获湖北烹饪大师;2013年,国际一级公共营养师;2016年,中国烹饪大师……因为好学和积累,他收获满满。
(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 文/摄)
黄永年
开发区龙凤山土菜馆
“坚持是一种习惯”,这是龙凤山土菜馆厨师长黄永年的座右铭。做厨师18年,不变的是对厨艺的坚持。
17岁时,他到大冶当学徒,半年后启动“漂流”模式,辗转十几个城市学厨艺。
他逐渐掌握了湘菜和鄂菜的技巧,“多年的闯荡让我明白,要有自己的主打产品,还要跟着老师傅学厨艺、学厨德。”
去年,黄永年来到龙凤山土菜馆。“我们主打的是有机蔬菜,为了保持蔬菜的原汁原味,我和其他厨师反复尝试。”
这次参加“黄石十大名菜”评选,黄永年拿出了秘制牛骨头、猪脚爱上鸭、跳水武昌鱼等几个绝活。
“参加评选活动后,秘制牛骨头和原汁豆豉成了必点菜。”龙凤山土菜馆总经理闫萍开心地说。
“我很享受做菜的过程,特别是一盘菜端上桌很快被大家吃光,这种感觉真的很好。”黄永年道出了厨师们的心声。
(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 文/摄)
欧建平
黄石金花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1998年,祖籍重庆的欧建平来到武汉,在一家四星级酒店当学徒。
他做啥事都很认真。一道功夫腰片,为了追求腰片鲜嫩,他起起落落数百刀,一定要将腰片切至较适合的厚度;一道吮香凤爪,他不烧到入口即化的程度,绝不罢休。
这样的工作态度,让欧建平得到认可,他成为金花大酒店颐阳路店的厨师长。
“厨师也是一名手艺人。”欧建平说,厨师烧制的菜品要适合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畅销菜更是大众菜,要有独特之处。
“比如说功夫腰片,酒店几乎都会做,为什么要吃你做的这道?”他说,只有厨师在大众化的菜品中找到独特之处,让菜品味更好、回味更绵长、口感更鲜嫩,顾客才会爱不释手。
欧建平说,近些年来,黄石的餐饮行业有了一定发展,逐渐与武汉接轨。“这也意味着,厨师的自我要求应该更高。”
(东楚晚报记者 陈子才)
张爱兵
黄石楚乡厨艺餐饮有限公司
楚乡厨艺这家有着18年历史的餐饮老店,凝聚了无数黄石人的美食情结。
身为楚乡厨艺的出品主管,张爱兵与这家老店有着更深的感情。这一切,缘于他和胡晓屹的师徒缘分。
初中毕业后,张爱兵来到黄石。胡晓屹开了家品珍餐厅,他常过去串门,帮帮忙。胡晓屹看他做事麻利,问他想不想做厨师。“好啊,做厨师好啊!”张爱兵一口答应。 “1990年12月24日入门,从事餐饮这一行。”26年过去了,张爱兵记忆犹新。
1999年,胡晓屹领着大家开起了楚乡厨艺,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张爱兵也进步神速。本着“创新不忘本、传承不守旧”的做菜理念,他坚持学习,先后获得湖北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高级技师等称号。
张爱兵管理着楚乡厨艺的菜品进出和加工全过程,对菜品的质量格外关注。“每一道食材都要精挑细选,这样才能做出让顾客放心的菜。”
(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 文/摄)
郑东旭
黄石楼上楼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39岁的郑东旭毕业于四川烹饪学院。上高三时,母亲出车祸不幸去世。他决定读烹饪学院,毕业后尽快就业,为家里减轻负担。
跟着杨文老师学习川菜技艺,他从刀功练起,拿着土豆和大头菜,反复练习切片、切丝。两年的大专时光,郑东旭厨艺进步很快,也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第三年,杨文介绍他到成都一家酒店实习。
先切水果拼盘,切了半个月,郑东旭才有机会到后厨打下手。老板看他勤快,就安排他做凉菜。
2007年,郑东旭来到黄石楼上楼酒店。在师傅宋建国的指导下,他从一位凉菜厨师,成为一个全面的烹饪厨师。现在,他是楼上楼酒店颐阳路店厨师长,还在黄石成家立业。
“做厨师要做良心菜,不管是食材的把关,还是调料的使用,都要把好食品安全关,这些都是师傅们教我的。”郑东旭表示,他会将这些厨德、厨艺传承下去。
(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 文/摄)
舒 适
黄石三五轩饮食管理有限公司
舒适是黄石三五轩大酒店的行政总厨、出品总监。在他的严格把关下,酒店的菜品总在创新。
比如,舒适原创的菜品跳水鳜鱼,是在本地菜清蒸鳜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跳水鳜鱼要先将鳜鱼打片去骨,蒸的时候要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他说,这道旧菜新做受到食客好评。
早期,舒适主学粤菜。后来,川菜崛起,他立马研究川菜。近些年,湘菜在黄石较受欢迎,他又开始吸收湘菜的精华,借鉴到本地菜中来。
舒适经常会观察客人的剩菜。“食客是厨师较好的老师,客人喜欢哪些菜,这些菜就会吃得很干净。”
舒适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做菜心得:精品菜要家常化处理,家常菜要精品化制作。
“那些食客平时很少接触的精品菜,只有用家常的方法制作才能接地气;而那些常见的家常菜,只有出精品才能形成特点,抓住食客的胃。”他说,一个厨师一定要接地气,敢于创新。
(东楚晚报记者 陈子才)
卫细远
黄石楚国布衣酒楼
踏入餐饮行业的天起,卫细远就牢记恩师说的一句话:“为厨者,德为重。”
16岁,他开始在大冶宾馆当学徒,进行宰杀、清洗水台等工作。“一般学徒都是8点半进厨房,我每天5点多就开始操作。”
一天,师傅家中临时有事,嘱托卫细远:“今天酒席有点多,你负责所有的蒸菜。”
卫细远硬着头皮完成了次独自掌勺。由于平日学得扎实,他得到顾客的肯定。
不久,卫细远开始了自己的厨师生涯。他先后在钟楼夜市海丰三号、西餐厅等担任过厨师,并逐渐成长为厨师长、楚国布衣行政总厨。
“厨师是一门手艺活,学手艺之前要先学做人。”卫细远告诉记者,厨师应该对食客负责,确保食客吃得健康、安全。这些年来,为了遵循这一原则,他从不跟厨房食材供货商接触,而是认认真真研发菜品,踏踏实实提升厨艺。
“作为一个厨师,这也是对自己负责。”卫细远说。(东楚晚报记者 陈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