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承,让儒学底蕴根植于心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方晚霞) 编者按: 五月初,在第三届梓桐杯全国优秀校报校刊评选活动中,阳新县实验中学《古乐楼》校刊,从全国200余家中小学自办报刊杂志中脱颖而出,荣获大会最高奖项2016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校内报刊奖,该校荣获校内报刊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方晚霞)编者按:五月初,在第三届“梓桐杯”全国优秀校报校刊评选活动中,阳新县实验中学《古乐楼》校刊,从全国200余家中小学自办报刊杂志中脱颖而出,荣获大会较高奖项——2016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校内报刊奖”,该校荣获“校内报刊建设特别奖”。这份殊荣,是对这所百年名校坚持“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提炼儒学文化核心元素”的肯定,多年来,该校传承和创新儒学文化,并融入校园文化,让百年老校不断焕发生机。

  在阳新城关,有一条妇孺皆知的“儒学路”,它的命名因在这里办学而起,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兴国儒学就在这里发祥,1910年在儒学原址上创办阳新所近代中学——兴国州中学堂,今天的阳新县实验中学是兴国州中学堂的唯一直接继承者。
  这里是求学的圣地,育人的摇篮,至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王质、石瑛、王平等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走进实验中学的校园,各种儒学文化景观让人印象深刻,古乐楼是该校较具代表的儒学古迹,也是兴国儒学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见证了阳新县实验中学悠久的办学历史,至圣园的孔子铜像似乎在诉说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感悟,石瑛园因被誉为“民国清官”石瑛而建,这位儒者学贯中西,文理兼通,怀有“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须读书”的理想,还有泮水亭、碑林等古迹经过重新修建,都成为了校园一景。
  如果说环境上的营造,让校园里有了儒学文化的气息,事实上,实中人从精神上的传承,才是学校儒学文化发展的内核。拥有深厚的儒学底蕴一直是这所学校鲜明的标志,而对儒学的传承,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实中人的使命。
  实中人承载着传承与弘扬儒学文化的重任,校刊《古乐楼》只是一个载体。这本季刊至今已经坚持编辑出版了15年,迄今已出刊57期,它以专业又丰富的内容、精美的版面、高雅的品位,深受广大学生、老师的喜爱,多年的坚持与坚守,让它较终摘得殊荣——获得2016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校内报刊奖”。
  “儒学文化大讲堂”也是该校传承儒学文化的又一载体,2015年开始,学校不定期举办“儒学文化大讲堂”,邀请校友当中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或外校儒学大家,走进学校宣讲儒学,至今学校已举办了四届讲座,该校知名校友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徐鲁、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等知名人士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场面难忘。“儒学文化大讲堂”的开办,对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增强社会影响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更有一届一届的实中校友更是用实际行动,在传承着儒学文化的核心内涵:仁爱精神。而这也是实验中学师生颇为自豪的一点,据了解,学校已举办了60多届校友会,他们在学校捐资助学、成立各种助学会,奖励老师,也捐助学生,以此回馈母校的培养,助力母校的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将对母校的关心、对老师的感情,传递给他们的学弟学妹们。为了宣扬这些榜样的作用,学校也将优秀校友的资料汇编成册,至今已编撰了《校友成长之路》、《儒学薪火》、《根留富川》等书籍,并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供老师和学生学习使用。
  “一所学校的独特文化,是学校发展较持久的力量。”阳新实验中学校长刘道生告诉记者,学校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传承,让儒学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实中人的内心,学校坚持以儒学文化为引领,坚持内涵发展,这是学校追求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61954/
1
上一篇对“慢就业”多些理解和宽容
下一篇 荆新公路沈集收费站昨起试运营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